搜索
 

珍惜频谱资源保护电磁环境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百余年来,无线电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引起人们对无线电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重视,在2011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每年的2月13日定为“世界无线电日”。在历史上,2月13日是1946年联合国电台成立纪念日。

2012年2月13日是首个世界无线电日。为庆祝首个世界无线电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创建了一个网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发表了致辞,称无线电是建立人类健康社会的基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呼吁所有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广播协会、非政府组织、媒体机构和大众一起庆祝这个节日,促使各国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利用无线电手段提供信息接入和传播服务。

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联2012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国际电联秘书长哈玛德·图埃博士号召与会成员国利用世界无线电日这个机会,纪念无线电在造福人类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无线电通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2月13日是第三个世界无线电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珍惜频谱资源、保护电磁环境”。

珍惜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

无线电频谱是按照无线电业务的频率或者波长排列起来所形成的谱系。

就像修建高楼大厦离不开土地资源一样,任何无线电业务的开展,都需要无线电频谱资源为载体,都需要无线电管理机构为其分配频谱资源。一百多年来,无线电技术创新发展和无线电应用走向普及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类对无线电频谱资源不断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与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一样,无线电频谱资源属国家所有。

(一)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特性

1.有限性。无线电频谱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一定的区域、时间和技术条件下,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有限的。

2.非耗竭性。与土地、水、矿产资源不同,无线电频谱是非耗竭性的,可以被持续利用,但不会被消耗。如果不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则是对资源的浪费。

3.排他性。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和频域内,某一特定频段的频率资源一旦被使用,其他设备便不能使用。

4.复用性。在一定的区域、时间和技术条件下,特定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可以被重复使用。

5.开放性。通过不同频率发射的无线电波,其传播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既无省界,也无国界。

6.易受干扰。由于电磁波在开放的时空中自由传播,无线电业务频率之间容易出现干扰,电磁环境容易被污染。

(二)无线电频谱资源属国家所有

无线电频谱资源看似无影无形,但它与土地、矿山、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一样,是属于国家所有的重要资源。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无线电频谱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偿使用的原则。”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些条款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无线电频谱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属性和重要地位。

作为国家所有的战略资源,无线电频谱资源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无线电频谱资源用于通信、广电等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使用,有力地推进了民航、铁路、气象、水利、渔业、科技等众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这些行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国防建设方面,对电磁频谱的管控能力已经成为决定能否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无线电磁频谱管控已成为军队“无形的战斗力资源”。面向未来,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无线电频谱将成为信息化无所不在的重要载体,甚至是唯一的载体。

从全球来看,近年来,随着无线电频谱资源巨大经济价值的日益显现,世界各国对于无线电频谱资源稀缺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升,对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争夺日益激烈,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稀缺战略资源,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打击非法设台,保护电磁环境

电磁环境即存在于给定场所的电磁现象的总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线电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无线电台站数量不断增多,空中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发生无线电干扰的风险日益加大,无线电通信面临严峻考验。为了维护正常的无线电通信秩序,就要遵守无线电通信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电磁环境。目前,破坏正常电磁环境的最大威胁是通信伪基站、非法广电设台和非法使用卫星电视干扰器等非法设台行为。因此,打击伪基站、非法广电设台和非法使用卫星电视干扰器是当前无线电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打击“伪基站”,维护正常通信秩序

目前,伪基站作为一种新型垃圾短信发送设备,日益泛滥,对社会可伪造任意号码群发恶意短信,威胁社会安定;对通信运营企业不但严重干扰网络,而且冒用通信企业发送骚扰短信,损害企业声誉;对客户造成通信中断,垃圾短信、诈骗短信骚扰等问题,严重影响用户感知,亟需采取严厉措施予以打击。

1.什么是“伪基站”?

“伪基站”是一种小型化、可车载、易移动的无线通信设备,它非法使用运营商的频率,利用大功率发射强信号和无线参数优选设置,诱骗客户手机接入,收集客户信息,同时可伪造任意发送号码强行向覆盖区内的手机发送不良信息。

2.“伪基站”的危害性

一是影响正常通信。“伪基站”非法占用运营商电信频率,严重影响网络质量,造成大范围用户通信中断;同时,“伪基站”发送短信息需要大量终端位置信息的多次更新,严重消耗运营商信道资源。

二是带来新的垃圾短信治理问题。由于通过“伪基站”发送短信不通过正常通信网络,没有任何发送记录,运营商无法进行监测拦截和投诉查证。据某运营商统计,2013年10月该公司端口类垃圾短信投诉中由伪基站导致的占43%,较年初增长41个百分点。

三是可能引发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甚至危害社会稳定。“伪基站”可以模拟任何号码(如运营商客服号码、银行客服号码、政务信息专用号码等)发送大量违法信息,且无法被及时监控和拦截,极易引发诈骗等其他治安或刑事案件,甚至可能被用来发送政治类反动信息。2012年以来,通过“伪基站”发送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但干扰了用户正常通信,引发大量客户投诉,严重影响通信运营商形象,还侵害了用户合法财产权益,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3.打击伪基站,维护正常通信秩序

2013年,我省无线电管理机构配合通信运营商、公安等部门,共查处6起伪基站案件,其中长沙市4起,株洲、郴州市各1起。对遏制伪基站蔓延之势起到一定作用。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伪基站治理效果仍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伪基站成本低、数量多、移动作案。定位伪基站具体位置十分困难,排查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伪基站设备移动、增长的速度。二是处罚较轻。对前期现场抓到的伪基站使用人员,公安部门只对其采取没收设备的处罚,无线电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的行政处罚金额最高也只有5000元,无法有效震慑违法人员。三是缺乏工作协调,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查处效率较低。

打击伪基站,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公安、国安、通信管理、无线电管理、通信运营商等单位在内的联合执法协调机构,加强信息沟通和配合,加大打击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2.加大处罚力度。针对伪基站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加大处罚力度。根据实际情况,以诈骗罪等经济犯罪处罚伪基站行为,震慑伪基站使用者。

3.加强市场监管。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伪基站市场清理行动,打击伪基站制造窝点,从源头治理伪基站。

4.完善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尽快出台《湖南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加大对非法设台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震慑违法行为。

(二)加强广播电视无线电台站管理

广播电视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广播电视无线电台站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台站管理是无线电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多次发生广播电台干扰民航通信和公众通信事件,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对广播电视无线电台站的管理,成为无线电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

1.当前我省广播电视台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违法私设电台。综合各地情况分析,私设电台成本低、架设方便、有利可图,受利益驱使,违法私设电台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私自设台不仅破坏了无线电管理秩序,也损害了公众利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是违规乱用频率。我省在对地面广播电视信道占用情况现场核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单位无线电视台存在违规用频现象,甚至占用航空无线电导航频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擅自改变电台站址。部分设台者为减少建设成本,电台天线大多架设在市城区周边高山、高楼或三大通信运营商基站铁塔上。部分持有合法电台执照的设台者,为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收听率,也将台站迁移至高山、高楼、高塔等三高地址。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台站站址和参数,破坏了无线电管理的正常秩序。

四是随意拼凑电台设备。部分设台者为减少建设成本,使用的发射设备大多为已淘汰设备或私自组装设备,且不安装有滤波器等必备部件。这类组装拼凑的发射设备产生的杂散发射十分严重,成为主要的干扰隐患,也影响了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

五是随意加大发射功率。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扩大电台覆盖范围,大部分县级广播电台都加大了发射功率,从而对其他无线电台站造成干扰。2013年6月,民航部门投诉,其专用频率两次在常德上空受到干扰。常德市管理处通过监测,确认为临澧县人民广播电台和鼎城区广播电台擅自增大发射功率,引起在民航频段内产生谐波杂散超标所致。

六是“村村响”广播安全隐患突出。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是推进农村文化和处理公共应急事件的重要工程。2013年,“村村响”工程在全省各地迅速铺展开来。由于缺乏监管,各地存在较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未经电磁环境测试,也未办理台站审批手续。所以,有的建成后就成了新的安全隐患,甚至直接干扰到民航、无线广播电视等领域。2011年底至2012年初,省无线电管理机动大队排查的湘赣边境民航干扰重大案件影响全国,其原因就是江西“村村响”广播违规使用民航地空通信专用频率。

2.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是开展专项整治,奠定广播电视台站规范化管理基础。组织一次全省广播电视台站全面摸底和核查,通过实地监测、现场核实、台站数据库比对,摸清全省广播电视台站的基本情况,依法清理频率,核查台站,整改设备,对违法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二是严格审核把关,规范广播电视台站设置使用行为。严把频率审批关、台站审批关、设备质量关,推行精细化管理。

三是强化技术监管,防范有害无线电干扰的发生。认真做好电磁兼容分析,严格执行在用发射设备检测制度,加强对广播电视信号的日常监测,及时排查和消除隐患。

四是严格依法办事,形成广播电视台站监管合力。目前广播电视的频率和台站管理分别由广电部门和无线电管理部门负责,两个部门都要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安全第一,加强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五是坚持规范建设,促进农村“村村响”广播健康发展。广电部门要加强与无线电管理部门的沟通,严格执行无线电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只有依法、依规建设,“村村响”工程才能健康、持续发展,真正造福于民。

(三)打击非法设置卫星电视干扰器

从2007年开始,各级无线电管理部门一直在严厉查处卫星电视干扰器。但此类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3年,我省无线电管理机构共查处非法设置卫星电视干扰器案件16起,比上年增加60%。造成原因是:

1.利益驱动。有线电视部门为了争取客户,肆意违法干扰卫星电视接收用户,企图迫使卫星电视用户接入有线电视,导致非法设置使用卫星电视干扰器事件大幅增加。

2.查处难度大,作案手法不断翻新。一方面,查处卫星电视干扰器本来就技术难度大、成本很高,加上违法分子以各种手段对抗执法,查处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违法分子采取各种隐蔽手法逃避查处,和无线电管理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致使干扰反复发生,难以根除。

3.处罚难度大,违法成本很低。从已有的查处情况看,无线电管理部门很难对违法分子进行有效处罚,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即使按照无线电管理相关法规,最高处罚金额也只有5000元。由于违法成本很低,违法分子有恃无恐,违法行为愈演愈烈。

非法设置使用卫星电视干扰器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无线电通信秩序,干扰了广大人民群众正常收看电视节目,造成上访投诉,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打击力度。

联合公安、国安、广电等部门开展打击非法设置无线干扰器专项行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加大打击力度,确保取得实效,震慑违法分子。

联合公安、工商部门开展打击非法生产干扰器行动。加强沟通协调,打击生产窝点和流通环节,从源头治理。

完善无线电管理法规。尽快出台《湖南省无线电管理条例》,加大对非法使用卫星电视干扰器的行政处罚力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遏制违法行为。

(本版图文均由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