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大华
李凯
本刊记者
柳德新
作为湖南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长株潭城市群,随着区域人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2012年,长沙、株洲、湘潭3市用水量分别为38.03亿立方米、22.47亿立方米、19.80亿立方米,均已逼近2015年水量控制红线。随着长株潭3市被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水资源问题既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
节水为先,方能缓解长株潭3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长株潭用水安全关系全局
长株潭城市群的供水主要依赖于地表水,且95%以上取自湘江。湘江水量的多少、水质的好坏,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极大。近些年,由于枯水期水量减少及水位下降等原因,湘江下游水资源紧缺问题日渐严重。2003年、2007年、2008年、2011年等枯水季节,都有较长时间主要依靠上游东江补水才基本保证下游长株潭3市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保障长株潭用水安全,成为突破长株潭3市发展瓶颈、关系全局的大事。
治本之策:建设节水型社会
长株潭3市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大大高于我省其他大多数地区,城市水源不足和水质问题尤其突出。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倒逼”机制下,长株潭3市率先探索治本之策: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把节水型社会融入到两型社会建设之中。在“节水减排、防污治污”的思路引领下,长株潭3市大力开展节水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器具和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全面开展截污工程,大力开展“城市、乡镇、农村、农户”五位一体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工业、农业、生活上的点源、面源污染治理,防止水污染发生;大力开展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生态修复工程等水污染治理工程;大力宣传“节水就是减排,治污先要防污”的观念,实现了以用水量的微量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目标。2014年1月,长沙、株洲、湘潭3市被国家水利部授予“第三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
创新体制机制,加速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协调。长株潭3市撤销水利局,合并城建、环保等部门管水职能,新组建水务局。二是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水价机制基本建立。长株潭3市率先开展城市水价改革,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等改革措施,并提高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三是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3市建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评估机制,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目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正在3市全面落实。
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用水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用水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长株潭3市经济增长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仍然过大。在体制上,长株潭3市水务一体化还没有完全理顺;在机制上,以水价政策为主的市场调节机制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技术上,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还不够。
节水为先,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
我省已将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长株潭3市正在坚持节水为先,全面落实《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和《湖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各行业节水,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力促进水务体制改革。当前,长株潭城市群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来解决。要进行彻底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真正的水务一体化管理,提高水务统一指挥、综合调度的能力,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格局。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全方位的节水宣传,争取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形成全社会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共识。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鼓励工业企业加强节水意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尤其是限制和调整湘江流域的重化工污染企业。
提倡科技节水。大力推动节水型产品认证和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研究建立节水型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通过节水设备器具推广、生活小区再生水循环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和住宅节水,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取代耗水多的生产设备。积极研究开发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废水资源化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