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福芳
玉液流香青草绵,汝城白毛醉茶仙。
爱莲居士风神在,吾道宗源济尧天。
——《题汝白》蔡镇楚
又是春茶飘香时,在这品茗思祖的美好时节,我们该去哪采茶、喝茶呢?
汝城,你的美丽山城,请你回来喝茶。
她已泡好白毛茶,静候你多时。
来吧,在这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在这打造千亿茶产业的滚滚春雷声中,在这悄然崛起的茶叶大县里,神交古人,悠然品茶。
灿烂的茶业历史
茶祖在湖南,茶原始三湘。
当我们手捧一杯浓浓的香茶,享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时;当我们徜徉在茶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品味文化带来的思想升华时,我们应该感谢第一个发现茶叶的祖先。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既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又是中华茶业之祖。
汝城与神农也早在许多年前就有交集。
当年,神农在汝城耒山作耒耜,汝城因此被誉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在汝城这片热土上,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著就《爱莲说》、《太极图说》、《拙赋》等千古名篇,汝城也因此被冠以理学文化的发源地,廉政文化的发扬地。
有人说茶文化的本质是:和、诚、正、廉,这与汝城的“诚、廉”文化不谋而合。
被“诚、廉”文化洗礼的汝城白毛茶,是我省仅有的三个地方珍贵茶品种之一。
早在宋代,汝城当地人喜饮一种芽头肥壮、茸毛特多的茶,该品种茶内含物丰富,茶多酚含量比其他茶树品种含量高出不少,因其茸毛为白色,取名为汝城白毛茶。1983年,通过对该茶树品种进行人工栽培,大面积推广种植,汝城白毛茶进入鼎盛时期。
加工后的汝城白毛茶外形雪白晶莹,白毫满披,用开水冲泡,如破土竹笋争春,饮之心旷神怡,曾被评为湖南省名茶和“湘茶杯”金奖,1995年曾获全国新技术新产品金奖;1997年,汝白银针荣获巴黎国际博览会最高金奖,“汝白金毫”高档工夫红茶获“湘茶杯”金奖。
用汝城白毛茶加工后的红碎茶,冲泡后汤色红艳,香气高带花香,滋味浓强爽口有收敛性,加冲牛奶呈红棕色。上世纪80年代,经省茶叶研究所评审化验,化学评分高达111.06分,其中浓强度得分74.75分,鲜爽度得分36.31分,理化评审高于当时粤、赣、桂等省优质红茶,与当时肯尼亚王牌红茶相比,总分相同,但浓强度得分是其两倍。
有人曾做过一个试验,用汝城白毛茶鲜叶包着铜钱,入嘴不到一分钟,即可将铜钱咬成米粒大小的碎末,足以证明其茶多酚含量高。
汝城白毛茶因此名声大噪,供不应求。“当时有一个铜钱一把茶叶的说法,想买茶,还得找关系,走后门。”当地的老茶农告诉记者。
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茶叶市场的低迷,汝城白毛茶也陷入困境。
悄然升起的“绿色金矿”
盛世兴茶。茶被誉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
目前,中国有茶民6亿,全球日均消费茶60亿杯,茶产业前景广阔,被誉为“绿色金矿”。
2013年8月7日,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发〔2013〕26号文件”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今年1月14日,又下发了6号文件,文件要求到2020年,全省力争实现1000亿元茶业综合产值,全省茶农茶业收入翻一番。吹响了我省向千亿茶产业迈进的步伐。
汝城茶产业也在这千亿茶产业号角声中强势崛起。
其实,汝城四面环山,气候适宜,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庄园”之称。汝城要发展,就要围绕山地做文章,发展绿色产业。
茶叶成为了首选,这被誉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金矿”,最适宜在雨量充沛,光照丰富,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种植。汝城优越的温、光、水、土壤等自然条件,发展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1年,汝城县把茶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建设茶基地、培育茶龙头、创建茶品牌、打造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弘扬茶文化”的开发思路,全面发动,立体开发。
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南岭片万亩生态茶园、田庄暖水片万亩富硒生态茶园一一形成规模;
松溪、金润、汝莲、三江和、绿金香、绿江南等多家茶业公司从四面八方赶来汝城投资、建厂,为汝城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8000亩、1.2万亩、2万亩、4万亩……标准化的有机生态茶园面积不断攀升;
暖水镇、卢阳镇、井坡乡、马桥镇、泉水镇、小垣镇、三江口镇、田庄乡……越来越多的乡镇加入茶产业的队伍。
茶产业在汝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悄然崛起。
谈茶、种茶、赏茶、品茶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而发展茶产业带来的变化还不只这些。在卢阳镇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记者看到郁郁葱葱的茶园里,茶农正忙着采茶,一派繁忙的景象。
“种茶好着呢,现在我们也成了农业产业化工人了,收入比去外地打工还强,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东方村的朱大姐给我们算了一笔收入账:土地流转租金、采茶收入、茶厂工作收入三个方面加起来,一年收入近3万元,如果茶园自己种植,每年一亩茶园收入近万元,新种茶园政府还给1000元每亩的补贴。“不出去打工,在家日子也能过得红红火火呢,政府真是给我们农民指了个好方向。”朱大姐难掩喜悦之情。
在田庄龙井头千亩茶园,高标准的把山、水、路、林、房建设与茶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茶叶的高端品种金花茶、黄金芽等,与珍稀树种海南黄花梨、沉香、金丝楠木、彩色桂花等套种间种,并种植百年古茶树40多株,树与茶相互生长,相辅相成,形成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有机茶园。
泉水镇杉树园村有一座近3000亩的荒山,该村是泉水镇的边远村之一,一直以来受交通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村民主要以种田或伐木为主要收入。近年来,受外出务工的影响,山间田地荒芜、原有荒山迹地未能及时补种,从而形成近3千亩的荒山、荒地。在汝城县委、县政府帮助下,该镇与深圳市天弘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决定发展茶产业,一期3000亩流转土地种上了茶苗,誓要带领村民把昔日荒山变成致富奔小康的“黄金园”。
“茶叶是一个效益高,具有传统优势的富农、扶贫、安农的农业产业。”;“十亩富一户,千亩富一村,万亩富一乡,十万亩富半县”;“金山、银山不如茶山,家有一园茶,不怕没钱花。”;“茶农富了不易返贫,茶叶经济能把人安定在家乡故土,能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这是在采访中,汝城县领导班子和当地茶农发出的感慨,农民种茶的热情空前高涨。
汝城茶产业的崛起,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还推动了茶产业向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一体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加速了汝城绿色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进程。
湘茶未来的一朵奇葩
3月25日,一场汝城县茶产业开发工作座谈会在汝城县政府会议室召开。
这次会议,为汝城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茶业协会、省茶叶研究所、郴州市茶业协会、中国茶文化专家、汝城县各单位、乡镇,以及部分茶叶公司等单位代表,共聚一堂,为汝城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共襄盛举。
这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代表们踊跃发言,建言献策。
汝城县农业局、农开办、茶产办、水利局、扶贫办、财政局等各单位更是纷纷表态,全力支持汝城茶产业的发展。
“茶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市场,有巨大的商机,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汝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茶农的热情也在逐步提升,这对我们茶企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在规模上、品质上、销售上加大力度,让汝城茶香飘九州。”松溪茶业公司总经理王关标信心满满地说。
中国茶文化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蔡镇楚在会上以《题汝白》为题,作诗一首,建议汝城把“汝白”打造成汝城茶叶的代表性品牌,清清白白做人、做茶,以茶养廉,让茶产业与茶文化共同发展。
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包小村作了一场“全面动员、全员饮茶、全链打造”为主题的培训,为汝城茶企、茶农送去了技术上的支持。
“汝城白毛茶即将迎来第二个发展的春天。”郴州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黄孝健发出如此感慨。
“汝城白毛茶将是湘茶未来的一朵奇葩。”省茶业协会会长曹文成如此评价。
汝城县委、县政府更是出台政策激励茶产业发展:县政府与乡镇和部门签订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责任书,把茶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每年筹集茶叶产业开发专项资金1300万元,对新建种苗繁育基地给予每亩2000元补贴、茶园给予每亩800—1400元不等的奖励扶持;对取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各奖励10万元,争创为国家级驰名商标和争创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
在政策感召下,茶企、茶农热情高涨,金润茶业、松溪茶业分别自建基地4000多亩,成为郴州市自有自建基地最大的企业之一。
下一步,如何迎接茶产业发展的春天?汝城县委、县政府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和愿景:抓好茶园的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茶2万吨,年产值达到20亿元,把茶产业打造成汝城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这无疑给了汝城茶农、茶企莫大的信心和希望,也为全省打造千亿茶产业增加了一份重要力量。
喜讯不只是这些,4月20日,在长沙神农茶都的一场汝城白毛茶品评推介会还将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今,汝城茶产业的发展已经掀开了一角,当然,这绝不是最后的精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