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绕到“背影”前面去

2022年01月05日 10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燕秦

最近,我有幸读到于人先生的诗集《背影倒影》。开始,不过是随便翻翻,谁知读着读着,竟然就给“俘虏”了。它给了我阅读的享受,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还给我留下了诸多挥之不去的思索。真可谓读着让我陶醉,合上令我遐思。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先后读过三种以“背影”为题的作品。一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写父亲的;一是台湾作家三毛的《背影》,是写爱情的;再就是于人先生的《背影》,是感悟社会和人生的。

于人的《背影倒影》,是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一部诗集。整个集子共收入67首诗,每首诗都配了一幅由作者拍摄的作品。这些摄影作品看起来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特别得有些另类,它却是对每首诗的延伸和呼应。

透过这些作品,我确实而又切实地感觉到这个集子的精、美、独、妙。全书的67首诗,不说字字珠玑,句句精当,但诗作表现出来的学养,体现出来的深邃,呈现出来的智慧,不得不令人叹服。

诗自然首先要有诗意,没了诗意,即便文字华美可读,也不是诗。但除了感悟、灵动,诗意也离不开学养的滋润。《背影倒影》的知识含量很高。文史哲、数理化的知识不少。而且用得浑然天成,丝毫没有掉书袋的痕迹。请看:

“太阳黑子的旗语,是此行的路标”。

“你在银河招手,我逃不出掌心。我用月光打造天梯,向银河岸边爬去,你在河的对岸,鹊桥,已经垮塌”。

“让爱因斯坦把时空剪短,让霍金把果壳打开,把果实摊开”。

这样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艺术地加以组合,以诗的形式加以表达,体现了作者日积月累的学养。

诗不是论文,不是哲学,也不是说教,但在诗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中,如果能给人以感悟和思考,无疑会增加诗的厚度。《背影倒影》对社会,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思考,这些思考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叫人拍案叫绝。如:

“光明滑过我的指尖,跃上层层书架,清算每一本书的谬误与谎言”。

“在你刚哭的地方,我立起一块碑,正面刻着谎言,反面刻着诺言,我把剩下的纠葛,让这块石头去承担”。

“喊醒了黑夜的我,怎么也喊不醒自己”。

类似句子,体现的是作者蕴含于诗意中的思索和思考。

作者对生活有着极具个性的独特观察和体验。作者躺卧在时间的宁静里,去感悟生活的意趣。哪怕是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生活细节,作者都赋予它情趣、雅趣和意趣。还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的履历年轻了,生命依旧苍老”。

“我的思想是文字的奴隶,从满纸荒凉,开掘一条西风古道”。

“我的影子比我清瘦,我担心它又瘦了”。

能把这些庸常的生活过得这样有滋有味有趣,体现的正是作者生活的品质和智慧。

应当说,《背影倒影》是纯净的、纯粹的、雅致的,当然也可能是小众的。即使在小众当中,也会见仁见智,不会众口一词。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大众还是小众,读这样的东西,都是开卷有益的。

关于这部诗集的名字,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行小字:“生命太质感,不如看影子”。这大概就是作者对书名《背影倒影》的诠释,也应当是整部诗集的“诗眼”。是的,一个人、抑或一个物体,其正面总会有一些修饰、装饰和粉饰,离本来面目总有一定的距离。而影子虽然飘渺,却很难修饰和装饰,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比它的投射物更加真实。影和形的关系是形影不离,相对于“形”而言,“影”会有很多的变形,这就会留给人们开阔的想象。而且,背影和倒影,都离不开光——日光、月光和波光。月光清清,背影会如梦如幻;波光粼粼,倒影会若隐若现,这都是诗得以诞生的土壤和条件。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家乡沱江边上,有一个小塚,塚前有一小块石头,石头上刻着这样的文字:“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我想,读者读完《背影倒影》,会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这句话的精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