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晓军
本报记者
彭业忠
初春的凤凰古城,充满春的律动,弥漫着春的气息。沈从文墓地处的听涛公园、沱江两岸的三期游道工程、城北旅游大型停车场施工现场,施工车辆来回穿梭;身着各种色调衣服的游客,你一群,他一伙,摆弄着手中相机,精心挑选最佳的摄影角度,和凤凰古城一起合影留念。
旅游业界的“凤凰传奇”
美得让人心动、美得让人无法拒绝的凤凰,2013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42.42万人次,旅游收入66.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7%、26.13%。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该县GDP总量超过60%,已跃升全县主导产业。
2001年以来,凤凰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在中国旅游市场上声名鹊起,演绎了“凤凰传奇”——凤凰成了中国旅游的名片、湖南旅游的窗口、湘西旅游的龙头。
随着吉首至怀化高速公路的开通,凤凰有了进出南北的高速大通道,融入了湖南省的4小时经济圈;随着凤凰至大兴高速公路的开通,凤凰打开了进入大西南的快车道;随着铜仁·凤凰机场航空港改扩建顺利推进,凤凰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高速时代背景下,国内外游客进入凤凰旅游的交通环境,全面改观。
凤凰,正在成为由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未来的品位体验和休闲文化旅游转化的标志地。
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再次站在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
凤凰县委、县政府再次勾勒出文化旅游发展蓝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加快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具体地说,就是走“一业带三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力争三到五年内实现“双十双百双千”目标,实现财政收入过10亿元,旅游就业人数过10万人,政府主导投资过100亿元,旅游收入过100亿元,旅游接待人次稳定在1000万人次以上,建设规模诚信店铺、客栈1000家以上。
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传奇,已经浓墨重彩地续写开来。
古城在保护中利用
“保护好了凤凰古城,就是守住凤凰的未来。”这已成为凤凰县执政者与普通百姓的共识。2013年5月,该县被省政府确立为旅游特色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县,让凤凰更加坚定发展方向。
从此,凤凰对古城的保护力度,更是空前的重视。相继出台《凤凰古城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支持引导凤凰古城涉旅行业转移转型升级的若干暂行规定》。这两个文件,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凤凰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相呼应,构建了古城保护的法律框架,夯实了古城可持续发展基础。按照新的保护举措,该县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凤凰古城区内宾馆、客栈提质升级;每年设立50万元的诚信涉旅商户奖励资金、20万元的涉旅从业人员奖励资金,每年组织评比奖励;鼓励居民将凤凰古城区内房屋恢复原来的居住生活状态,对挂牌保护的特色民居不从事商业经营的,每栋每年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民居保护修缮费,一系列或刚或柔的举措,让凤凰古城业态转型转移,加快了步伐。
全县城区景区涉旅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强化了古城区商业网点规模控制和合理布局,古城的宾馆和店铺的总量控制,使古城经营管理中“商业化”、“文化异化”等现象,得到有序引导。
2013年,为保护原汁原味的凤凰古城风貌,凤凰县投入大量资金对1.8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核心区的历史建筑,进行严格保护;对不协调的建筑,进行大力整治;对新建改建的房屋,进行严密的监控;对古城区所有建筑的高度、形式和色调,进行了统一规划。
凤凰古城核心区120多栋古城特色民居,得到重点保护;最具凤凰建设特点的吊脚楼群,得到保护性修复。也是2013年,熊希龄、沈从文展览馆建设全面提速;“湘西王”陈渠珍公馆的恢复工作也全面启动。
为了确保古城消防安全,凤凰县着力改善古城用水管网和电网,建成古城消防视频监控和广播系统,装备了举高消防车、微型消防车、水罐泡沫联用消防车等消防装备。与此同时,该县还组建了古城水上消防队,完成了古城核心区民居防火山墙的建设工作。
文化在开放中传承
文化,是凤凰旅游的灵魂,是凤凰旅游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根本所在。
凤凰,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很好的范例。2013年,该县启动“文化寻根,文化回家”行动,让苗族鼓舞、阳戏、傩堂戏等民族民间文化表演常态化,更是让凤凰古城文化魅力得到进一步凸显。
早在2012年11月17日,凤凰县成功以“区域性防御体系”进入新一轮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该体系由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边墙7大类别的15个军事防御遗存点共同组成,散落在全县多个行政村里。
作为苗族聚居县,凤凰县苗族的黄土墙、黑瓦房,古香古色的吊脚楼,特色极为鲜明。为呵护好这道靓丽的文化景观,凤凰县于2013年,与5个国家级的传统村落和15个军事防御遗存点在内的700多幢旧民居达成保护协议——整新如旧,整体保留民族建筑风貌。
2013年,借助乡村旅游整合,凤凰县实现乡村游景区连片开发。凤凰古城—山江苗寨—麻冲竹山、老洞民族风情文化游;凤凰古城—南方长城—拉毫营盘—黄丝桥古城—舒家塘古城堡兵战文化游,全县已初步形成凤凰古城—南长城景区—黄丝桥景区—长潭岗景区—山江苗族文化景区的环县城乡村旅游经济圈。与此同时,凤凰古城—沱江风光带—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山水休闲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也得到全面规划。
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县目前共有凤凰彩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舞、苗族医药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湘西阳戏、文武茶灯、湘西苗绣、凤凰扎染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凤凰,是中国少有的非遗文化“富矿”县。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丰厚的群众基础。为此,凤凰县分别将苗族鼓舞等非遗项目,引入全县的多所小学。为延续非遗文脉,凤凰县先后建成苗族银饰、湘西阳戏、土家织锦等5个项目传习所和1个民族服饰研制基地,对接凤凰体验式旅游模式,在让凤凰独具特色的文化,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活态传承。
2013年,凤凰的文化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中国·凤凰苗族“四月八”跳花节、凤凰边城音乐节、中韩围棋巅峰对决、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让凤凰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来凤凰的游客们“醉了”。
品质在建设中提升
从2001年到2010年,凤凰旅游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被称之为“凤凰传奇”。
不可否认的是,成为国内旅游的目的地后,游客数量的激剧增加,凤凰古城原来的基础设施不足,游客满意度下降的问题,凸显出来。
十字路口的凤凰旅游产业,需要从数量扩张型,向提质增效型转变升级,需要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进发。
凤凰古城是该县最大的旅客集散地,为了应对发展需求,给古城核心保护区减负,并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能顺利推进,该县拉开了大景区建设大幕。
为了给旅游腾出更多空间,该县按照“20万人口、20平方公里”的扩城思路,走片区开发路子,重点建设城北新区、红旗新区和杜田棉寨新区,大规模、高水平推进县城新区建设。建设以旅游专用通道、旅游连接线、王家寨大道、高速下线为骨架,以城北大型旅游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现代化旅游服务集散地。按照“三纵三横三中心”布局,建设10平方公里的行政区、文教区和居民新区。
为优化县城旅游功能,该县重点打造棉寨凤鸣谷旅游休闲服务区、凤鸣谷高端旅游度假区、绕城东线中高端旅游服务区、杜田中高端旅游服务区。科学规划和建设凤大城市带,推进城市向廖家桥、阿拉方向拓展。以十里沱江风光带为轴线,凤凰古城为核心,打造上至长潭岗水库下至官庄乡的山水休闲人文城市带。
为优化凤凰古城环境,该县在老城改造中着力完善给排水管网,并加快建设标准化旅游公厕、游客休憩场所、旅游公共标识系统、旅游引导标志、旅游安全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2013年12月19日至20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凤凰县调研。恰逢其时,凤凰新城区里的游客服务中心,面向全国进行的设计方案招标,正要进行最后的评标。
新春伊始,记者在凤凰县城城北新区建设现场看到,由高速公路直接进入游客服务中心的3个隧道全部建成。3个隧道在山谷间成品字形分布,其间有道路连接。随行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2号、3号隧道出口处均是大型停车场,可停放2000辆旅游大巴和4000辆小车,两个停车场之间就是游客服务中心。工程完工后,来凤凰旅游的游客在游客服务中心,就可办妥购票、停车等相关旅游事宜。
为对接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凤凰县通过规划开发了100个左右城区景区提质项目和面上其他重点项目。去年来,千麻公路扩宽项目、凤凰古城堡群维修建设项目等旅游提质重大项目相继获批。与此同时,凤凰县委、县政府还编制了一批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符合凤凰发展需要的产业和基础项目。从2013年至2015年,全县统筹推进11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87亿元,为凤凰国际化发展储备了新能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