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0年编校的《历代辞赋总汇》去年底在湖南出版,全书共26册,2800余万字,收录先秦至清末7391位作者的辞赋30789篇,其收集之广、编辑之精、分类之明,让人叹为观止——
本报记者
李国斌
“如此宏伟的体制,丰富的内容,使其成为收录中国古代赋体文学作品最为完备的一部巨帙,至今仍无一部赋集可望其项背。”这是当代学者论述清末出版物《赋海大观》的话。现在,这句话应该改写了。
2013年底,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历代辞赋总汇》正式出版。全书共26册,2800余万字,收录先秦至清末7391位作者的辞赋30789篇。这是200年来对赋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文体的最大规模收集整理。该书从1994年进入编辑程序,至完成出版,历时近20年。
集古典辞赋之大成
赋在汉代兴起以后,历代都有赋体文学作品的汇集编辑,规模大的,当属清代康熙年间汇编的《历代赋汇》和光绪年间初版的《赋海大观》。前者收入先秦至明代的赋作4161篇,后者则收12265篇。
进入民国以来,赋的创作与出版均落入低潮。改革开放之后,赋的出版有所复兴。198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书店联合影印出版《历代赋汇》,2007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赋海大观》。今人新编的赋集,有1990年起江苏教育出版社相继推出180万字的《中国历代赋选》,1993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96万字的《全汉赋》,2010年巴蜀书社出版了450万字的《历代赋评注》。
出版一套辞赋总汇,是许多赋学专家的梦想。1989年,在南岳衡山举行的中国辞赋学会第一届全国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编一套辞赋总汇的设想,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辞赋学会第一任会长马积高先生以其德高望重,受此重托。1990年,《历代辞赋总汇》在湖南文艺出版社正式立项,1994年,开始进入编辑程序。该书一直是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至2013年底终于印刷出版。
《总汇》从屈原《离骚》起,至清末止,收辞赋30789篇,2800多万字。收集之广,编辑之精,分类之明,远远超越前人,可谓赋体文学出版方面的空前之举。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刘清华介绍,《总汇》收集广博,凡题目标明“辞”或“赋”、“骚”者,一并收入;考订精审,编者纠正了前人编辑中的一些错误,对作者的时代与作品的归属,做了精细的考量;资料详备,配有作者小传及作品校记,以备读者了解相关知识。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辞赋学会会长许结认为,《历代辞赋总汇》集古典辞赋之大成,其价值之一,是首次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中国赋”的风采,有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之品牌的意义;价值之二,是以会通之精神完成亘古未有的赋学成果,为赋学研究与辞赋爱好者提供了最完整的创作库存。
“一家三代”参与编校
今人如果不是古典文学爱好者,恐怕不太愿意去读一篇充斥着生僻字的辞或赋了。
在古代,辞赋是文人彰显学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记述事物的韵文,涉及面极为广阔,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百工物产、奇珍异宝,无所不包,几乎穷尽自然界、人世间一切事物,可谓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其词句,富丽堂皇,文采飞扬。
《历代辞赋总汇》编辑小组组长刘茁松20年来的主要精力,就是编辑《历代辞赋总汇》。想当年,风华正茂,三十而立,而如今,已是年过半百,两鬓染霜。
刘茁松告诉记者,赋是古代最重要的文体,古人编文集,全将赋放在最前头,影响很大的古代文学作品集《昭明文选》,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赋。赋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就如长篇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同时,赋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体。赋的译称,至今仍是国际汉学中未曾统一的问题。美国汉学家康达维毕生治赋,然于“赋”的翻译,因找不到对应文体与恰当词语,只能用汉语拼音“FU”称之。
《总汇》集聚了国内近60位顶尖赋学专家点校,体现了集体智慧。必须要说的是主编马积高,他曾于1987年出版《赋史》,被认为是“补前人之缺”之作,一举奠定其赋学泰斗的地位。作为《总汇》主编,马积高为此奉献了晚年大半精力。他曾表示:为编《总汇》,他至少少写3部书。
同时,马积高的儿子、女婿和外孙女均参与编校,成一段佳话。他的儿子马小驹、女婿王毅均是编校的核心成员,外孙女王婧之也参与点校。遗憾的是,在书还未出之时,马积高和王毅先后离世。
编辑过程异常艰难
早在本世纪初,《历代辞赋总汇》就已完成收集、点校,由于原版异体字多,为保持原貌,编辑过程异常艰难,故而迟迟未能出版。
刘茁松表示,《总汇》的编辑出版,有两大主要困难,一是校对,二是录入。校对之难,难在古字层出不穷。如“泐”,这个今天已不用的字,其实就是“勒”。“我们6个编辑都不是古文字学家,有时候一页看下来,十之三四不认识,大家《汉语大字典》不离手,经常看一下稿子,就要查一下字典。”录入的难处,在于原稿中大量的异体字与生僻字。古代文人写作辞赋时,用字尚奇好异,以显示不同凡响,而且,他们为了与众不同,笔画上经常随意增减,“掉书袋”,这给电脑信息处理制造了不少麻烦。
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总汇》编辑团队。他记得一个星期天,上午从8时看到12时,就看了4页,每页1050字。“当时有一种非常绝望的感觉,想一想,我们6个编辑,面对2800万字,得要看多久?难道一辈子的时间就耗在这了?”更有甚者,在铅字印刷时代,由于技术局限,手工制字常出差错,每次编完送去印刷厂修改重印后,“改红”仍是密密麻麻。
鉴于技术局限,《总汇》编辑完先秦到明代的清样校对后,项目暂停了几年。到200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台,湖南文艺出版社抓住时机,申请到170万元资助资金,重启《总汇》出版工作。然后,跟《中华文库》的排版公司中易中标合作,该公司字库软件与造字能力更为先进,承担了清代部分内容的排版、校对。
陈新文介绍,普通书籍印刷只要有3000字左右的常用字库就够了,而《总汇》的字库,除了常用的几千字,还有7万个不常用的,另外,依照原版,排版造字2万多个,才大体应对了辞赋中千姿百态的汉字。
印刷技术的进步,让《历代辞赋总汇》得以出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