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温红色记忆,牢记初心使命,近日,市社科联组织策划的长篇传记文学《初心如虹》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初心如虹》是市社科联所推出的社科普及丛书第十一辑。本书表现了皖籍早期红军将领、著名革命烈士柯武东的生平事迹。作者坚持唯物史观,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人物放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下,通过其由一名充满正义感的热血少年,成长为一位作风顽强、智勇双全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曲折人生历程,塑造了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勇敢作战、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翻身求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本书主题鲜明,导向正确,故事生动,文字通畅。出版前后,省内外多位文史专家纷纷撰文评述,抒发感想。我们选登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我读《初心如虹》
季宇
肥东梁园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因商业发达交通便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合肥县政府在梁园设立办事处,为抗战征集粮草,募捐钱财。
出生于梁园镇柯岗村的柯武东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典型英雄人物。他于1905年10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奔走于芜湖、合肥、凤阳等地从事学生运动,后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湖南平江起义。1930年6月,柯武东任第三军军委委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8月20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
关于柯武东的各种英勇事迹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而许泽夫先生所著的这部《初心如虹》正是对他人生历程的一个立体再现。许泽夫先生是一名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家。他长期生活工作在肥东这片土地上,对当地的人文历史耳熟能详。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多方搜集资料,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在此基础上,他以敏锐的目光和诗意的笔墨,对人物和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刻画。其中许多情节和细节让人过目难忘,比如,柯武东与恶霸蔡剥皮的对抗,还有解救春花的过程等等,无不凸显了人物的正义与豪迈。通过这些情节和细节的刻画,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生动,跃然纸上。
柯武东的人生历程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他投身军伍正是为了推翻黑暗的社会。当他与冯玉祥将军初次见面时,冯将军问他为何来当兵,他说为天下百姓找出路。这是柯武东参加革命的初衷,也是千千万万革命者的初衷。正是秉着这一初衷,柯武东不顾艰难险阻,苦苦追寻。他作战勇敢,不到两年时间,就从排长升任连长、教导营营长,成为冯将军麾下的一员猛将。然而,国民军内部的腐败和不良习气使他感到失望和苦闷,并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他坚定地跟随共产党,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柯武东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革命战士,他把一丝赤诚的柔情埋在心底。那个留在家乡痴痴盼着他的英子,是他在革命路上勇敢拼搏的动力,也是他久久挂在心底的一份沉甸甸的思念。相别四年后,柯武东终于回到家乡见了英子一面,可是这次短促的会面却成为他们的永别。柯武东没能兑现他的诺言,英子痴盼一生也未能等来她的武东哥。
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如这般伤情的悲剧数不胜数,它为我们道尽了那个年代的酸楚和不幸,但它的真挚也激励我们在追忆中珍爱现今的美好,我们要让那难以弥合的悲剧不再重演。
英雄何以成为英雄?本书在塑造人物时并未简单化处理,而是在着力描述主人公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同时,揭示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思想挣扎、失败与困顿,从而使人物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不仅摆脱了概念化,而且真实可信。从这一点上来说,许泽夫先生做得相当成功。他通过多侧面的描写,加上环境细节的刻画,把人物置身于轰轰烈烈的大时代风云之下,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既看到这个人物成长的过程,又深刻地体悟了特殊历史时期下,那些英雄志士激情奉献的无私精神。
重塑历史是为了铭记。许多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英雄。2020年8月1日,在烈士牺牲90周年之际,位于肥东梁园镇的柯武东故居正式开工修缮。作为肥东梁园镇的革命先驱,柯武东不仅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更是嘹亮的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而不懈努力奋斗。这正是本书的主题所在,也是对英雄的最好纪念。
许泽夫先生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来笔耕不辍,佳作迭出,此外他还一直致力于家乡的历史人文事业的发展。他倾心创作的这部关于柯武东的传记小说,既是奉献给家乡的心血之作,也是向建党一百周年最好的献礼。
(作者系安徽省文联名誉主席、一级作家)
用小说的手法写传记
潘小平
泽夫最新出版的《初心如虹》,是在去往山东牟平的途中读完的,说实话,有些小小的吃惊。泽夫以“散文诗”创作而名于世,“散文诗”之外的文字,也多为散文类而非小说类作品。当然,《初心如虹》不是小说,而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以真人真事为依据,一般被人们当作史料来看待,不允许虚构。传记文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鲜明的人物个性,而所有的这一切,均须以事实和真实为基础。
也就是说,传记文学的写作,需要大量翔实的史料和资料。
那么,问题来了,虽说作为大革命时期肥东县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早殒的红军将领,柯武东在肥东红色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有关他的文字记述,实在是太少太少。上网搜索了一下,也就不到2000字的简历:“幼读私塾,家境贫寒,中途辍学;1922年投考军阀安徽警务处警察教练所,1927年春离开旧军队,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奔走在芜湖、合肥、凤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受党指派返回家乡合肥,开展革命活动。”这是他早年在家乡一带的活动轨迹,寥寥数语,即便是他的父母家庭、兄弟姐妹,也没有只言片语。没有是因为没有记载,像旧中国乡村中,千千万万个贫苦家庭一样,他们曾经来过、活过,辛苦过、挣扎过,但他们所有的辛劳和挣扎,都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了,没留下一点痕迹。在写大别山早期革命,写安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时,我也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第一任书记曹蕴真,因为生命定格在26岁,涉及到细节时,我几乎无法落笔。只有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人,只有看到中国革命胜利的人,他们的革命履历才是完整的、具体的、清晰的,可以为“传记”写作提供详尽的史料依据。但柯武东牺牲于1930年,年仅25岁,戎马倥偬之际,腥风血雨之中,不可能留下什么文字记载,那时的人们,甚至不可能预见到中国革命的胜利。
所以关于柯武东,稍微详细一点的记述,是他1929年秋冬,进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注意到了没有?这里的表述是“1929年秋冬”,究竟是秋天还是冬天呢?不能肯定。我党早期牺牲的英烈,见诸文字的多为任职履历。柯武东资料中最详细的部分,是他作为第三军第一纵队司令,在指挥文家市战役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腹部中弹,英勇牺牲的一段,但也就这么多了,寥寥数语而已。肥东县“史志办”党史资料考察征集小组,也曾赴江西省宜春,湖南省长沙、岳阳等地,对柯武东曾经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征集资料;还曾到宜春市袁州区委史志室、袁州区档案馆,湖南省浏阳市秋收起义会师纪念馆、岳阳市平江起义纪念馆等地查阅相关档案,但均所获不多,所以上网搜索“柯武东”,虽会跳出很多条目,但内容几乎都是重复的。
“中华英烈网”上的寥寥数百字,肥东党史中的寥寥2000字,如何才能写成一部人物“大传”,演绎出一部15万字的传记文学呢?无疑,这需要小说笔法,需要虚构。
用小说的笔法写传记,这是这部《初心如虹》的最大特色,也是它最成功的地方。
依仗着自己对肥东历史的了解,对地方风土民情的熟悉,更借助于民间的口口相传,泽夫首先建构起了“传主”的人物关系。“英子”这个人物,不言而喻出自作者的虚构,但她的聪慧伶俐,她少女的娇羞和对柯武东的信赖,却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丰富和丰满了“传主”的生活,让“传主”成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梁园的恶霸蔡玉豹“蔡剥皮”,应该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他的存在,却为少年柯武东的英勇不屈和嫉恶如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蓝本。同样,书中欺男霸女的“三大爷”和他的帮凶“刀疤脸”,柯武东在安庆街头救起的如英子一般美丽的少女春花,都是虚构性的人物,他们共同营造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的社会氛围,成为青年柯武东最终投身革命洪流的时代大背景。我个人在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时,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所谓历史真实,除了重大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必须符合历史真实外,还有三个途径,一是典章制度的真实,二是文化氛围的真实,三是历史语境的真实,而这三点,拓展了“真实”的审美空间,可以任作者纵情驰骋。
《初心如虹》的主体部分,是他毅然决然脱离旧军队,投身于革命之后,好在翔实的中国革命史,尤其是柯武东战斗和牺牲地的湖北和江西,可以为作者间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但人物关系和故事,仍须依赖于作者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整理地方的革命史料,而早期牺牲的革命英烈,都面临着资料稀缺、无法成章的问题。该书的出版发行,为此类文本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范例。
(作者系安徽文学院原院长、一级作家)
我看到了故乡的英雄
赵宏兴
许泽夫长篇小说《初心如虹》的出版,是肥东红色文学创作的一大收获。
这几年来,红色文学创作备受作家们的青睐,我们党所走过的100年历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需要书写,教育后人。
柯武东是肥东梁园镇人,在没有读《初心如虹》时,我还不知道故乡有这么一个红军英雄,我相信,许多人也可能和我一样茫然。现在,有了《初心如虹》这部书,英雄柯武东便成为了故乡的骄傲,成为了我们尊敬的人。在这本书里,柯武东的形象生动典型,具有江淮分水岭男儿的特点,善良、朴实、正直、忠诚、担当。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青年柯武东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青春的生命。
红色文学创作属于主题创作,主题创作似乎是很讨巧的事,因为有英雄事迹做蓝本,可以节省许多功夫,但主题创作,仍避免不了难度这一瓶颈。无疑,柯武东属于上上一代人,在世的人谁也没见过,只有肥东文史资料里记录过几行文字,为了使柯武东的形象具有典型性,感情具有真实性,作者在创作《初心如虹》时,多次沿着柯武东的足迹去考察。行走在山岭,仿佛与柯武东一道行走在战斗的征程中,参观革命纪念馆,面对柯武东的遗物而深深沉思,捕捉柯武东的人物感情。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都融进文字里,化作了柯武东的人物形象,也成就了《初心如虹》的创作。
英雄来自生活,来自人民。在作品里,梁园街上的风土人情、牛门洪拳、狮子头、泥鳅挂面等名点小吃,被描写得栩栩如生,也成为柯武东远离家乡,在战斗途中的乡愁。塑造了红三军军长黄公略、革命战士潘小满、少年伙伴英子等人物,他们都是柯武东成长岁月的见证者,寄托了柯武东深厚的革命感情。在攻打黄升岭的战斗中,柯武东率领突击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表现了柯武东的勇敢精神和指挥才能,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他负伤躺在担架上,见到了毛委员(毛泽东),这是英雄的光荣,也是故乡的光荣。柯武东牺牲时才25岁,但他革命的一生却是轰轰烈烈的,在岁月的长河里却是永恒的。
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肥东的文学创作,在我的印象里,肥东的散文和诗歌都是强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而小说创作一直是弱项。但这几年来,在肥东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肥东的小说创作开始有了起色,许多名家走进肥东,给肥东的文学创作吹来了春风。这次《初心如虹》的出版,就是一个收获。据我所知,接下来,肥东还有几部长篇小说问世,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我想,在肥东的大地上有许多红色的故事,需要作家们去挖掘创作,让这些红色故事成为肥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名片。
(作者系安徽省文联《清明》杂志社执行副主编、一级作家)
让革命事迹“活”起来
张国文
本人出生于肥东县杨店乡,很早就离开家乡在合肥和北京等地求学。虽然现在就职于千里之外的天津,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就从来没有断过,主要是感慨家乡还惦记着我这个普普通通的一位小老乡。上个月,又意外收到一份家乡来的快递,是现供职于肥东县委宣传部、肥东县当代散文诗作家许泽夫先生的大作《初心如虹》,实在是喜出望外。
暑假在家,打算阅读的著作堆了厚厚一摞,其中就有这本《初心如虹》。本人读书所在院系就是历史系,现工作单位也在历史学院,从事的工作虽然是考古学,与近现代史差别较大,本人对历史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也一直引以为傲。但是,读完许泽夫先生的大作后,很是惭愧,原来我对自己家乡近现代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和革命事迹了解得如此之少,实不应该。许先生实实在在地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中国近现代史、革命史和党史课程。
我本以为该书以近现代史料为核心,梳理柯武东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经历,以及该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但读后才发现该书与我的预想不一样。《初心如虹》是一本传记文学作品,作者坚持唯物史观,本着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将人物放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下,通过一名充满正义感的热血少年成长为一位作风顽强、智勇双全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曲折人生历程,塑造了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勇敢作战、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作为写作风格活泼而内容又厚实、沉重的一部文学传记,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有启发。通过许泽夫先生在书中写作风格创新后,历史研究和表达变得更加多样化,历史背景和革命事迹读起来感觉更加“有血有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样来看,通过《初心如虹》这样的文学传记,让红军将领柯武东及其革命事迹“活”起来,让普通民众对那段充满硝烟的苦难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感同身受,这也是一种新的且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方式。
柯武东是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梁园社区(原柯岗村)人。梁园镇离我的家乡杨店乡不远,小时候每周从家回肥东一中上学,坐的小面包车都会经过梁园镇。虽然从没有在这个地方生活过,但是此时看到这个地名时,竟然感觉如此之亲切。这份亲切,我想不单是地缘的亲近,有很大比重是看完该书后对这片家乡故土更加热爱、更加自豪的成分。从近期新闻上了解到,位于肥东梁园镇的柯武东旧居修缮完成,正式对外开放,有望成为合肥乃至全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想,通过各类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陈列在家乡肥东大地上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必将会发挥其更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初心不改
信念如虹
程胜
《初心如虹》讲述的是早期红军将领、革命烈士柯武东的生平事迹,作者坚持唯物史观,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人物放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的大时代背景下,通过其由一名充满正义感的热血少年成长为一位作风顽强、智勇双全的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曲折人生历程,塑造了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翻身求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举国上下欢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初心如虹》的出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本新的党史学习教育读本,也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和洗礼,这既是一次跨越百年的历史回望,也是一次对共产党人初心的重温与感悟,传递着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坚持、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目标任务的坚信。
在汉语字典里面,“初心”就是出发时的目标、誓言或承诺。《初心如虹》告诉我们,一个从未忘记来路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出路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带着这份“初心”,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斗。这份“初心”既是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先辈在南湖红船上的本心、在井冈山上的信心、在长征路上的决心,更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怀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初心与精神,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面临血与火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用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行动,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数革命先烈怀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追求,不惧生命安危,赴汤蹈火,慷慨赴死,正是有柯武东们前赴后继的英勇献身,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从我们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个人的命运就已经和党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身上所肩负着的,不仅是光荣,更是使命与责任。《初心如虹》的出版,既是对责任与担当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告慰先烈柯武东的一种方式。
让我们一起翻开《初心如虹》,了解这位牺牲时年仅25岁的英雄的故事。
(作者单位:肥东县长临河镇)
《初心如虹》后记
许泽夫
写完这部书稿,我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
柯武东,早期皖籍红军将领,是几乎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是地方史志上轻描淡写地着墨几行,并不被大众所知。
而我注意到这个名字是在担任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长的任上。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潜心研究渡江战役历史,为此我几乎踏遍了这场中国革命“第四大战役”的所有遗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渡江颂》(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后,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社科文学奖)。
人民解放军与新四军一脉相承,必然地了解了诸多新四军的史实。我创作了长篇传记《信仰》,分章节刊发于《安徽文学》等文学刊物,还喜获“第三届《安徽文学》期刊奖”。
新四军又来源于红军,于是,我认识了柯武东,他是合肥地区早期中共党员,也是皖籍最早的红军将领之一,拂去掩盖在他身上的历史灰尘,一个高大坚强的英雄形象站在我面前:他历经坎坷,矢志不渝,寻找和追求革命真理。他能征惯战,英勇无敌;他身经百战,每战身先士卒;他即便身居高位也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普通的中共党员……他灵魂深处从未动摇过忠诚与信仰!
他是肥东人。
他是江淮之子。
他是不改初心的钢铁战士。
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我努力复原一个真实的柯武东,一个有血有肉的柯武东,一个不同凡响的柯武东。
写作过程是痛苦的,如产妇在产房。
写这部书准备了两年,而写作只用了三个月,那是新型冠状病毒最猖狂的一段时光,每天下班之后,我把自己关在一间简陋而安静的办公室,仿佛穿越时空到了那个悲壮的时代,与壮怀激烈的柯武东相逢,行军、打仗、对话……
我仿佛走进了柯武东的内心,认识了一个鲜活的柯武东。
有时柯武东似乎在我身上复活,我与他同悲同喜同命运。
作为一个成就不突出但阅读颇丰的作家,我深知这部书还有许多有待充实润色之处,我总想修改和加工,但握在手中的笔似有千钧之重,我实在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让自己返回那些风雨如晦的岁月和氛围中。
就这样草草结束,像草草结束一场难分胜负的战斗。
感谢亦师亦友亦兄的安徽省党史专家朱贵平先生、合肥市社科联张步根先生,这么多年来总是在默默而倾力地帮助我。
感谢黄山书社、合肥市社科联、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肥东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梁园镇党委,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委宣传部、袁州区慈化镇,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以及所有给我的创作提供帮助的人们。
我将继续以饱满的写作状态,创作出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报答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
(作者单位: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
2021-09-08
00:00:00:027584101初心不改
信念如虹/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