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进一体化争当优等生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3/enpproperty-->

长江奔涌,东方潮阔。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在全国经济版图中,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从“我们与长三角”到“我们的长三角”,合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最大受益者。

新发展格局之下,合肥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合作、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共建,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优等生”。

创新发展

敢为人先

2020年10月,启迪控股与合肥市共同出资设立了百亿规模的启迪新基建产业(合肥)集团。这里将建成一个集科技创新、人才引入、产业发展、投融资为一体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从上海松江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到合肥经开区南艳湖机器人特色小镇,启迪沿着G60科创走廊布局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创新产业50余个,通过构建综合创新网络载体,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支撑能力。

“合肥是长三角的‘鱼尾’,鱼游的方向靠头,动力在尾。”在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看来,合肥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也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6月12日晚,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万亿城市新征程·合肥”专题节目,解读合肥发展路径,展望合肥发展前景。节目中透露出,这座城市发展的最大特质——科里科气!

如何理解?因为从GDP的增速来看,过去十年,合肥的增速达到272%。如此耀眼的“合肥速度”,最大的助推器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合肥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也成就了去年过万亿的目标。

创新合肥,早已凭追赶者的姿态,跑出日益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20强城市和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数据表明,“十三五”以来,合肥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同步提升,荣誉纷至沓来:上榜18~35岁“中国年轻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城市”第一名,连续第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10名;连续6年入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位列长三角营商环境前5强……

从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与北京、上海、深圳齐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以“开明开放

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奋楫扬帆、追求卓越,成为“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长三角地区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一年来,合肥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组织参加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中科大先研院累计建设联合实验室62家,孵化企业278家……

科创按下“快进键”,产业迈上新征程。

合作,并非单打独斗。要素加速融合、流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正在增强。

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启动,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启动规划;13家企业入驻合杭梦想小镇,71家金融、类金融机构落户滨湖金融小镇……大链条、大项目、大平台,正在绽放梦想。

争当“优等生”,合肥体现担当。合肥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标杆,梳理明确8个方面96项追赶指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以强化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融入长三角,扬我所长,牵头成立长三角先进计算联盟、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合肥都市圈发展壮大。

要素聚合

赋能发展

自2008年合宁高铁开通,合肥被高铁揽入长三角怀抱,加速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

2020年,随着商合杭高铁、合安高铁全线通车,合肥在高铁密度全球领先的长三角中,稳居主要城市第一位。每天,合肥有近50趟高铁开往上海,“公交化”方便人流往来、要素融合。

如今,合肥动车所、新合肥西站建设加快推进,肥东站站场规模规划扩建,沿江高铁3条干线铁路,合肥至池州、合新六等2条城际铁路,合肥新桥机场S1线等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

“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合肥不断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市发改委合作交流办主任牛倚林说。

“水陆空走廊”对外开放,“万里尚为邻”不再是梦想。

合肥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国(合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四大对外开放“国字号”品牌建设熠熠生辉。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去年揭牌以来,第一批89项省级事项的赋权加快承接落地,5项工作入选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10个标志性建设成果。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发运量突破1700列,海铁联运发送超12万个标箱,实现进出口贸易额超470亿元。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在更多方面更加有效地率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合肥在‘十四五’期间的新使命。”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认为,合肥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都居全省首位,更应率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贡献。

基础设施串联,对外开放赋能,合肥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合肥上海产业园、包河经开区挂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肥东经开区签约引进汽车智能驾驶座舱等2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项目……长三角优质资源跨区域合作,集聚起高质量新动能,扩大长三角区域城市合作“朋友圈”。

优化服务

共解民忧

“新人领证结婚,再不用多地跑、多次跑,在家门口就能把证领了,很方便。”新站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婚姻登记窗口工作人员龚晓星说。

龚晓星口中的这项便利服务,是6月23日起,合肥市范围内开展的内地居民跨区域办理婚姻登记试点,打破原先的户籍区域限制,方便市民自主就近选择。在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体化“通办”浪潮之下,新站高新区正在让更多事项实现“全城通办”“全省通办”“长三角通办”乃至“全国通办”。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如今,合肥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一网通办”,77个事项异地通办、49个服务入驻移动端应用,建成长江经济带跨省通办线上专区;今年上半年,合肥市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924人次,医疗总费用2.25亿元;包河区与上海市徐汇区签订“教育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推进16所学校结对共建;长三角地区首个红色博物馆合作联盟、长三角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联盟相继成立……

瞄准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痛点”“难点”,合肥在营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领域强化合作,形成合力解民忧。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长三角共治共建,推动合肥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合肥严格执行合六大别山生态补偿协议,目前拨付生态补偿资金累计达2亿元;积极推进滁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联合六安市定期开展丰乐河、杭埠河流域联合监测和现场巡查,让一湖清水入长江。

潮至千帆动,奋楫正当时。新征程中的合肥,谋划长远,干在当下,融合向东进,全力绘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笔画”。

·本报记者

苏晓琼·

2021-09-26

00:00:00:0苏晓琼2793250http://192.168.0.117/hfrb/pc/content/202109/26/content_279325.html1推进一体化

争当优等生/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