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激活基层治理“幸福密码”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3/enpproperty-->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有效发挥,城市基层治理持续提档升级,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以加快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将加强城市基层党建作为推动城市改革发展和城市基层治理的关键之举,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市委“一号课题”、“书记工程”紧紧抓在手上,推动城市基层党建不断创新发展,建设起覆盖广泛、集约高效的党群服务和社区治理网络体系。

上下联动

一体推进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我市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市委“1号课题”,大力实施“书记工程”,开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主持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议、深改委会议和党建领导小组会议等进行部署推动;立足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定位,对表中央、中组部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工作的意见》等“1+8+6”文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围绕健全推进机制,高规格成立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统筹32个部门工作资源,加强对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调度、督促指导,在全市形成书记带头、以上率下、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城市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市委充分认清和把握这一关键问题,下好管理体制改革的“先手棋”,使街道社区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枢纽”转变。

将街道原先多个内设机构整合为“一办五部两中心”,明确街道主要承担加强党的建设等7项职能,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任务及相应考核指标;大力推进街道党组织“赋权、减负、增配”,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派驻街道机构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等权力下放给街道,实行“区属、街管、街用”;从市本级压缩185个行政编制充实到城区街道,街道平均行政编制达18.8个;全面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社区常规性事务由156项减少到73项,精简率达53.2%……“社区减负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下网格、进小区,及时办好群众身边事。”包河区方兴社区党委副书记冀明俊说。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围绕进一步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轴心”功能,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街道社区体制改革,突出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的主责主业,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堡垒作用。

夯实阵地

延伸服务

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

庐阳区作为老城区,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多,党员群众学习、活动场所“小、旧、散”特点突出。为切实将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成为党领导城市基层治理的坚强堡垒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庐阳区全面推进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化建设,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按照1+11+N+X建设模式,即1个区级阵地、11个街镇阵地、N个村居阵地和X个楼宇(商圈)阵地,形成一核多点、四级联动的党群服务阵地网络。”庐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凌梅说,截至目前已建成党群服务阵地127个,进一步消除党群服务“空白点”。今年以来,全区党群服务阵地累计接待服务党员群众2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活动1500余次,办理为民服务事项2万余件。

楼上楼下不知名,隔邻隔居不知姓。为缓解这种“都市冷漠症”,我市将社区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打造了59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融合基层党建、文体活动、健康服务、宣传教育、志愿活动、法律援助、协商议事、便民服务等多项功能,部分社区还推行“周末不打烊,服务全方位”的双休日对外服务模式。

吃饭去社区食堂,办事去服务大厅,休闲健身到文体活动中心……我市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区、街道、社区、片区四级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提供错时服务、周末服务、预约服务,满足区域内各类组织、各类群体的党务、政务、便民等“全方位”需求。目前,全市已建成区级党群服务中心3个、街道级51个、社区级379个、片区级379个,初步构建起布局体系化、功能综合化的服务治理网络。

融合共享

互联互通

织密基层治理网络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入户走访,了解民情,帮助群众解决难题,是我们网格员每天的工作。”73岁的洪礼祥是瑶海区铁路生活小区第五网格党支部书记,他说,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他了解到有户家庭大人住院,正在上学的孩子无人接送后,义务承担起照顾孩子的任务。

聚焦零距离,织密微网格。瑶海区方庙街道万绿园社区建设5个综治微网格,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倾听民声、体察民意、了解民情,帮助社区或群众解决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创建、教育医疗等突出问题,形成共享共建的“红色”平台。目前,已打造了日间照料室、爱心捐助家园、生活指导室、心理咨询室、四点半课堂、社区大舞台、社区俱乐部等阵地设施13处。

按照常住居民300~500户或1000人左右为单位,全市调整优化社区网格5800多个,建立网格党支部3200多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万余名。

强化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行政壁垒,拆除行业藩篱,实现党建互联互通。

“献爱心可以从身边开始。今年以来,我们已经认领了20多个微心愿。”安徽大市场红色理事会的吴正海告诉记者,2019年,安徽大市场红色理事会成立后,积极响应万绿园社区的号召,参与社区治理。“需求清单得到切实解决,非常受困难群体的欢迎。”方庙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周丹说,自线上小程序开通以来,收到了500多条清单,已经完成320多条。

围绕打造区域党建“共同体”,深化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做实“非公工委+行业党委”模式,深化机关单位与城乡基层“四联四定”工作……全市19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2.7万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

方法引路

科技支撑提升基层精细治理

强化科技支撑,把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到社会治理的各个角落,高位推动打造“智生活”。

“在楼栋门口,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直接反映小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真的太方便了!”徽盐世纪广场小区居民贾晓婷说。包河区方兴社区推行“大共治”模式,在382个楼栋门上张贴“二维码”,居民只需扫一扫,就可享受13项民生工程和党建、物业、创业就业等10项贴心服务。截至目前,通过扫码派单处理居民反映问题1175个,按时处置率98%,满意率100%。“二维码”已经成为工作的对标点、群众的监督点、队员的约束点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联系点。

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智慧社区,为所有试点社区(小区)配置社区展示大屏、视频监控、出入口门禁车闸,并将运行数据同步接入市公安局警务应用平台;为楼栋配备防高空抛物摄像头等基础设施,为小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门磁、智能猫眼等。

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每日巡楼一次,定期针对3类家庭开展红色家访。”66岁的汪玉枝是蜀山区金大地公馆小区2号楼的红色管家,两年来,反映并解决了烧烤摊扰民、屋顶漏水、路面坑洼等问题。2019年6月,蜀山区井岗镇兴民社区党委在金大地公馆小区,以楼栋为单元,选聘7名红色管家,建立了每栋定人、每人定责、覆盖全面的居民自治新模式,及时收集处理居民反映的问题,真正把问题发现解决在楼栋、服务提供在楼栋。

注重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我市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红色物业”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三位一体”议事协调机制,由党组织牵头搭建“周末议事厅”“板凳会议”等平台,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城市基层治理难题开展协商。5年来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物业问题超过5万个。

一元引领、多元共治。“合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有温度的服务、有智慧的治理。”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吴宗友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可以概括为“实、准、专、智、情”,全市上下联动,同步协调推进,准确把握社会心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骨干作用,将温暖送到群众心中,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

·本报记者

苏龙鹏·

2021-09-28

00:00:00:0苏龙鹏27966501激活基层治理“幸福密码”/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