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教育强市需要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市紧紧围绕强师德、补数量、提质量、抓创新、保待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措施落实,推动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2146所,教职工11.3万人,专任教师8.9万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津贴9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7人、国家模范(优秀)教师39人、省模范(优秀)教师266人、省特级教师251人、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称9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市“领军人才”引进计划4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43人、市学科带头人1016人、市骨干教师8012人,2017~2020年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教育人才586人。
思政引领筑牢教师思想之基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衡量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牢抓实。
强化师德涵养。发起“师爱”主题倡议。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安庆路幼儿园、黄麓师范学校等6所学校发起“师爱”主题倡议,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纷纷响应,组织广大教职工签订师德承诺书,形成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浓厚氛围。
开展主题教育。上好“开学师德第一课”,全面开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师德主题教育,重点开展师德传统教育、师德榜样教育、师德警示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选树先进典型。开展“教育世家”、合肥市优秀教师、第五届“庐州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推荐,组织各地各校评推“最受欢迎的教师”活动,树身边榜样标杆,大力弘扬我市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操,激励广大教师奋进担当,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
强化警示教育。严格实行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负面清单制度,强化警示震慑效果,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实名通报典型案例,在全体教职工中及时开展警示教育。今年以来,全市共明察暗访257次,受理群众举报投诉89件次,对个别教师给予处理警告、记过、开除或解聘,切实减少教师失范行为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状况的发生。
强师惠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出新时代强师计划,打造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重点培训基地。高度重视合肥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黄麓师范学校、肥西师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支持学校落实全国高职“双高计划”建设,探索本科化培养路径。建设20个教师培训基地、31个教科研基地、135个名师工作室、15个名班主任工作室、20个名校园长工作室、6个特级教师工作站。
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十三五”以来,每年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师培训人数平均达到6.5万人次,全市建立起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名优教师高端研修的教师培训+培养的高素质教师培养路径。“1+2”的新入职教师培训+培养的案例,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优秀案例,每年参加培训的新入职教师250人;5+7+N(5天在高校的理论研修、7天在培训基地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讨、N天的专家结对指导)模式的骨干教师(种子)培训模式,已构筑起融城乡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为一体的教师发展生态圈,20个市级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通过“5+7+N”模式培训种子教师1600人,开展送培送教活动超过100场;实施首批合肥市名校(园)长领航工程,新建第二批15个名校(园)长工作室,通过“1+6+N”(1位主持人,带领6位成员学习实践和研究,带动区域内N所学校共同提高的模式),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人才培养共同体和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整校推进试点”等示范项目带动,探索建成大数据背景下教师队伍发展检测体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体系。针对教师队伍不达标的中职学校,督促指导学校通过新教师招聘、加强教师培训、校企联合培养、聘用企业兼职教师等形式解决专业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短缺问题。
管理优化
提升队伍治理水平
针对教师编制、职称、岗位、评价等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难题,我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推行“县管校聘”。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县(市、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配、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促进县(市、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建立健全县(市、区)管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的新机制。2021年采取“退二进一”公开招聘新任教师1197名。
统筹岗位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岗位统筹、分类核定、职数统管”的原则,采取区分学段、打包核定的办法,将县(市、区)域内同类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进行整合,分别对照现行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统一核定县(市、区)域内中小学岗位总量,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推进交流轮岗。2016年以来,全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师资配备。2021年各地根据教师队伍学科结构、编制、岗位、生源变化等情况,科学编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年度计划。截至2021年8月,全市中小学校长交流226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交流180人;全市中小学教师交流2807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交流2451人,占应交流人数的18.3%。
改革教师评价。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方案,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突出把教学实绩作为评价的关键点,把服务学生情况融入教师评价的全过程。明确将家访、普及家校共育、关心关爱学生等工作情况纳入教师个人考核内容,作为兑现绩效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扭转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业轻健康等错误观念。
尊师重教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老师,您好!”“教师节快乐!”“老师,您辛苦了!”
2021年9月10日晚,全市各县(市、区)地标性建筑及各类学校的LED电子屏幕字幕循环滚动,为教师“亮灯”,感念师恩、礼敬教师,庆祝第37个教师节。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庆祝活动,只是我市尊师重教工作的一个缩影。全市多措并举大力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
提高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压实地方经费保障责任,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关爱乡村教师。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对扎根乡村的教师给予更多关爱和培养,让他们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开展尊师活动。做好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加大教师宣传表彰力度,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未来,面对挑战,合肥教育人将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勇于担当的精神、久久为功的毅力,迈好新时代合肥强师之路新步伐,书写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崭新篇章。
·祖波涛
石红星
张玉秀
韦学华·
2021-09-15
00:00:00:0祖波涛
石红星
张玉秀
韦学华27739001“四轮驱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