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奋力书写生态环境“合肥篇章”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3/enpproperty-->

今年前八月,PM2.5平均浓度3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空气质量优良率86.0%;去年巢湖全湖由Ⅴ类改善为Ⅳ类,湖区水质创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纪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过去五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全局性变化,交出了一份不负重托的“合肥答卷”。

五年来,合肥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讲政治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在合肥落地见效,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系统性、根本性举措,相继打响打赢了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等一系列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前所未有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五年来,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4家、省级39家,绿色供应链3条、绿色设计产品169件。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1个,市级“绿色社区”47家,省级“绿色社区”4家,省级“绿色学校”6所,市级“环境教育实践基地”33个,省级“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基地”1个,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牌“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7家。推动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五年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法规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合肥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合肥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总体方案,以及《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合肥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合肥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施方案》等数十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具体改革方案。在责任落实方面,研究制定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构建了“职责-考核-问责”的闭环工作机制。在污染治理方面,出台合肥市“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制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相继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等7项标志性战役,形成“1+7”作战体系,覆盖污染治理的方方面面。

在法制保障方面,修订《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合肥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7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规,制定《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等2部法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越来越严密。同时,在管理体制、职能整合、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了重大变革。

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林长制”“湖长制”,创新实施“排口监督长制”“环境检察长、警长制”“民间河长制”等,探索开展“环境专项监督长制”,这些制度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坚实保障。完成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县级环保部门“局队合一”,将环保站所延伸到乡镇、街道,让生态环境执法力量更贴近群众、更贴近基层,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环境痛点。正是不断的改革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空气质量保持“双降一升”前所未有

良好的空气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不断加大空气污染防治力度,始终围绕的是民生痛点、民心堵点,着力解决了餐饮油烟呛人扰民、烟花爆竹随意燃放、“冒黑烟”车辆违规行驶、工地扬尘落灰积灰等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赢得了群众点赞。

坚决向雾霾宣战,狠抓“五控”(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措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准、科学治理大气污染。过去,每逢午季、秋季秸秆禁烧就是乡镇干部的头等大事,实行人海战术,现在全市建立304个热成像视频监控点,发现火点即可自动报警,告别了“死看硬守”的方法。秸秆焚烧监控只是“天地人车”空气质量监测监控平台中的一部分,另外还新建乡镇(街道)大气小型标准站121个、微观空气监测站277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点位22个,并运用走航监测车、激光雷达等手段,探测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等,全方位准确掌握大气污染状况。污染治理工具包的不断扩充,为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经过努力,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浓度从2013年到2020年连续7年保持“双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27.9%,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合肥市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十佳城市。

水污染防治考核连年进位前所未有

合肥,一个依水而生的城市,拥有多年治水经验。治河先治污、治水先治岸,合肥不断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重污染河流也逐步达标。2017年双桥河消除劣V类,2018年派河消除劣V类,2020年南淝河消除劣V类,劣V类水体比例由26.7%实现清零。同时不断加强对杭埠河等清水河流的保护,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由“十二五”末的60%上升至“十三五”末的73.3%,水污染防治考核排名由全省倒数跃升至全省第一。

今年1~7月,全市20个国控断面中19个达标,其中4个断面优于考核标准,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人民群众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治水,还不得不提“巢湖治理”,这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也是“合肥最好的名片”。在治理巢湖的过程中,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巢湖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的殷殷嘱托,把巢湖综合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始终靠责任治巢、靠工程治巢、靠科技治巢、靠机制治巢、靠法制治巢,打出了一套巢湖综合治理组合拳。

成立高规格的议事协调机构,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担任巢湖总湖长,压实各级责任、调动各方资源。重新修订《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研究出台《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巢湖治理的顶层设计。投入330亿元兴建了一大批治污项目和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5座、处理规模292万吨/日,新增环湖湿地6.2万亩。聘请院士、专家组建巢湖研究院,深入研究科学治巢、科学治藻的最佳方式。

蓝藻暴发一直是巢湖的顽瘴痼疾。过去,在高温期间只能实施“人海战术”,每天出动百余只船、千余人打捞蓝藻。现在,采用综合运用科技、生态、工程等措施防治蓝藻,目前已建成藻水分离站5座,蓝藻深井处理装置3座,蓝藻磁捕船4艘、其他各类打捞船只146艘、推流器等控藻设施300余个,建成阻藻围隔(围堰)97km。近10年来,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近两番、常住人口快速集聚,但巢湖水污染和富营养化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轻。“今年巢湖首次出现蓝藻时间较去年同期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78.3%,累计面积减少84.4%,藻密度下降58.9%,基本做到巢湖蓝藻无异味。”

土壤生态环境守护有力前所未有

五年来,合肥以土壤安全利用、危险废物强化监管与利用处置为重点,基本完成耕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及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整治完成500个建制村环境,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目前,除了中盐红四方祁门路地块修复主体工程完工之外,南七叉车厂地块修复完成,马合钢、氯碱等重点污染地块修复工作有序推进。

此外,排查整治32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2020年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13年减少10%。启动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尾矿库污染防治,全市18家尾矿库按照“一库一策”完成治理。开展“清废行动”,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考核连续2年全省第一。实施“绿盾2020”行动,有力守护全市23个自然保护地。

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前所未有

我市坚持铁腕治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从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开始至今,全市实施行政处罚案件2859件,罚款金额18591.62万元,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圆满完成2017年首轮省环保督察、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2018年第二轮省环保督察、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以及2020年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共6次环保督察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环保督察的“洗礼”,3182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完成销号,一大批餐饮油烟、交通噪声等群众投诉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市尚剩130个问题(合并重复1个)加快整改中,106个问题将于今年完成。1437件信访件正在快速推动整改和验收工作,其中2020年省生态环保专项督察转办518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505件,验收销号9件;2021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共转办919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879件,验收销号32件。提前谋划推进2021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涉及全市的20个问题制定初步整改措施,并启动整改工作。

绿色发展转型之快前所未有

合肥市瞄准新一代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领域,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全链条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生态环境局作为节能环保产业链成员单位,主动作为,牵头召开G60科创走廊生态环境局长圆桌论坛,共议环保产业发展合作,共谋环保技术创新研发,并签署合作备忘录。大力支持蜀山区“中国环境谷”建设,扎实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工作,目前“中国环境谷”集聚了139家环境领域重点企业,基本构建了完整的环保产业链,2019年实现营收50亿元,2020年营收突破100亿元,2021年预计超160亿元,既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又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营商环境前所未有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是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排污许可证核发“两证合一”行政审批制度试点,是纳入生态环境部改革方案中的具体举措之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

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响应改革要求,主动谋划、开拓创新,从全面服务企业办证、简化审批手续角度出发,印发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在全市自贸区范围内,率先在全省开展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试点。创新提出《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要求,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结合自贸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需要,在改革上出实招、解难题、强基础,为全省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改革提供“合肥经验”。

今年,我市率先完成长三角地区首个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办理排污许可核发、变更、延续事项384件,排污登记1178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五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在艰苦、光荣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成绩。一幅幅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正在庐州大地徐徐铺展。

2021-09-18

00:00:00:027821301奋力书写生态环境“合肥篇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