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无论是推动科技创新,还是促进社会稳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延续,对进入复工复产的中小微企业产生不小的冲击。梳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及其纾困措施,是当下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由于规模小、投入少、层次低等特点,中小微企业在面临突发重大社会风险时,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不足,此次疫情冲击下,很多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加剧的现象。一是企业风险化解能力不足,融资路径单一,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体系发展尚未成熟,融资渠道不通畅,无法缓解现金流压力而陷入“休克”,“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遏制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紧箍咒”。二是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缺失,治理结构不合理,大多中小微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的意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另外,当前中小微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为主,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实现产品转型升级困难重重,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等重大社会风险的纾困措施
1.加大政策支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创金融救助新路径。一是降低企业法定成本,给予中小微企业一定的税费减免、或部分税款延期缴纳,对于企业的各类租金实行减免或政府补贴。二是提高银行的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加大不良贷款自主核销力度,对一些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而出现运营困难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可以办理展期、下调利率、续贷,加大信贷优惠的支持力度。三是开发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吸引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和民间资本进入,以满足中小微企业对资金短、频、快的要求,弥补个性化金融的硬性缺口。四是建立行业性公益救助基金,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政策支持等方式,激励一批产业龙头企业牵头,汇聚各层次供应商、经销商,在行业内实现自助互助,确保对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的全覆盖。
2.拓展融资渠道,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提高优惠政策落地效率。一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增加融资咨询培训等项目,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扩大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的覆盖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与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的相关业务,改变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现状。二是扶持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多层次金融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字头金融机构、地方“7+4”机构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调整考核指标或考核权重,对因为疫情影响产生的不良贷款免于追责,激发基层金融机构敢贷愿贷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及时满足企业的金融救助需求。三是建立线上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政企、银企互通的线上桥梁,开设配合非常时期优惠政策落地的企业申请通道,简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确保优惠政策能及时惠及广大企业。
3.规范担保市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增加政府纾困基金的杠杆效应。一是开发免抵押信用贷款项目,依托政府企业信用登记认证系统,将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业征信系统和税务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串联,实现涉企信息共享,推行企业信用积分制,根据信用积分高低制定贷款政策,甚至对高信用企业可以实行“免抵押、免担保”,以“信”换“贷”。二是构建“政府-银行-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建立中小微企业担保资金池,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银行、企业、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的资金参与,实行信贷风险补偿,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三是通过财政出资、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按行业或产业设立多层次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用以应对重大社会风险造成的企业财务危机救济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损失,降低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压力,激发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增加政府纾困基金的杠杆效应。
4.提升发展韧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中小微企业必须坚守市场价值规律的原则,诚实守信,不断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主动适应市场,勇于创新,在提升企业发展韧性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小而优”、“小而强”,争取成为有竞争力的金融被服务主体。另外,要建立第三方中小微企业的专业服务机构,政府授权这些机构梳理企业的政策诉求和发展需要,统一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帮助中小微企业及时获得政策权威解读,配合政府做好政策细化落地服务;还可以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助力金融机构制定个性化信贷方案,指导企业快速实现优质融资需求,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亚萍
陶仁人
2021-09-16
00:00:00:0□王亚萍
陶仁人27758501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纾困对策/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