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种业界的先行者、如今的“国家队”,近年来,丰乐种业紧紧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种业发展的战略机遇,高举种业旗帜,剥离辅业,聚焦主业,大力实施种业高科技发展战略,加快提升种业科研创新能力,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为合肥加快打造“种业之都”贡献力量。
重塑科研攻坚体系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丰乐种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重塑科研体系,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手段,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
加快平台创新,2019年4月,新成立丰乐种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体部门,下设生物技术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以及两大产业研发机构——水稻研究院和玉米研究院,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和科研创新机制。
其中,玉米研究院融合了丰乐玉米种子公司、四川同路农业的科研团队,先后有49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36项,获得授权22项;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十余项。同时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东北、黄淮海、东南、西南、西北五大主要生态区科研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重新组建的水稻研发团队,按功能模块设置7个课题组,构建了工厂化、流水线式的现代商业化育种组织体系,不仅提高了育种效率,而且有效保护了公司的知识产权。新的种质不断涌显,鉴定新不育系3个,骨干恢复系5个,形成了“长两优”、“福两优”、“乐两优”和“乐优”系列新品种,种质和品种一改过去“广占63S”系的旧面孔,创新种质和突破性品种已在试验基地、示范片区和主要产区的数百个点上开花。
大力实施协同创新
搭建技术集聚中心
丰乐种业是国家首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拥有完整的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体系。从2016年开始,丰乐种业坚持做“开放式”科研,瞄准大院大所开展合作,抢占技术制高点。公司与中科院上海植生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深圳分子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玉米研究中心等院所开展了十多项技术、品种方面的合作。从单一的品种开发合作,转向种质交流、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等多维度合作,合作深度不断加强。
2019年11月,公司联合中科院遗传发育与生物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国内六家顶尖水稻科研单位成立“丰乐种业水稻联合育种创新研究院”,建立以公司为主导的紧密型合作研发机构,打造“6+1”模式,促进种质资源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推进水稻产业进步。该院已合作开展水稻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共享优良亲本资源25份,利用共享亲本测配组合千余个,提供各级试验组合182个,即将进入市场开发检验新品种、新组合34个,“两优5078”、“两优517”产量、米质、抗性综合优势明显,即将通过超级稻认定,“6+1”合作平台释放出巨大创新活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深化产学研合作并举,开发了一批优质新品种。引进的玉米品种“陕科6号”已成为黄淮海区域主导品种之一,常规水稻品种“镇糯19号”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糯稻品种,小麦品种“烟农1212”连续多年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中蜜1号”西瓜品种以其综合抗性好、货架期长、品质突出成为网红产品。与北京农林科学院、浙江嘉兴农科院、山东烟台农科院、四川农科院在玉米、水稻、蔬菜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同时,丰乐种业现有遍布全国各类生态科研试验基地2000多亩,建立了水稻、玉米科研育种站15个、测试网点280多个,为品种大规模测试、筛选、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种业前沿科技
选育市场化良种
科研是企业的“灵魂”,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由“温饱型”向“效益型”转变,农业生产需求发生了极大变化。从规模上来看,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种业大国,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种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激励着丰乐种业发展“高看一眼,远谋一步”。
育种工作者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漫长的试验中,科研接连开花结果。传统的水稻、玉米育种研发,是对作物的表型性状进行判断、选择,而表型受环境影响很大,误差是常态,育种效率很低,属育种技术的2.0时代。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分子育种技术被广泛应用,公司在国内同行中率先组建的作物育种分子实验室,使丰乐种业作物育种技术进入3.0时代,让育种周期从一般的8~10年缩短到5~7年左右,不仅大大提升了育种效率,还能有效抵御环境的影响,让常规育种技术插上了加速的“翅膀”。
利用分子技术,丰乐种业成功选育出“丰两优3305”、“丰两优7号”、“两优916”、“乐优966”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稻瘟病新品种,并建立了规模化水稻花药培养技术体系,已培育出500多份稳定材料进行测配。洁田稻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新品系通过示范种植,显示着巨大的推广前景。
衡量好品种的唯一标准就是获得市场的认可。一批新品种深受市场欢迎,逐步成为主打品种,其中就包括国审常规水稻品种“润稻118”,获得了第二届全国粳稻食味金奖,其米质优、口感好,深受老百姓和大米加工企业喜爱,公司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带动种植户获得更好效益,让优质大米走进千家万户。
开展技术攻关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丰乐种业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发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作用,着重进行应用性、实用技术科研,提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的应用攻关,增强应用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新建种质资源库并已投入使用,保存亲本、育种材料、标准样等种质近1万份,为实现品种差异化、丰富品种类型提供了资源支撑,为实现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丰乐种业集中资源和力量在创新上下功夫,加快实施种源技术攻关,保持水稻、玉米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确保重要种源自主可控。
与中科院李家洋院士团队合作,开展籼粳杂交分子育种与生产技术研发,突破水稻种子研发生产技术瓶颈,培育高产优质的籼粳杂交新品种,充分发挥亚种间远缘杂交优势,并积极投入市场,现“嘉优中科13-1”已成为籼粳杂交稻明星品种。
跟踪最前沿技术加强合作,通过“基因超进化筛选系统”技术,即运用生物技术,利用同类物种基因导入,成功获得了具有抗除草剂性状的植物新品种,该技术可应用于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使非转基因品种具备转基因品种的优势,切实解决技术问题,目前已进入试验示范阶段。
玉米热带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解决了玉米热带种质难以在黄淮海和北方地区使用的障碍,在我国玉米育种上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选育的玉米新品种“丰乐520”等具备抗病强、抗倒伏、品质好、产量高的综合优势,从遗传基础和多地种植表现上看,具备成为市场大品种的潜力。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人才是关键,制度是保障。丰乐种业坚持制度护航增加创新动力,人才助航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建立专门的技术人才上升通道,激发队伍活力。近年来,公司持续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常态化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领军人才培养,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健全完善管理人员选拔、聘用、考核和淘汰机制,将内部培养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加大对领军人才的平台倾斜、激励倾斜。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未来担当,形成鼓励探索、锐意进取、包容失误的制度文化,鼓励各类人才敢作敢为、建功立业。
全面推进内部机构综合改革,实现“瘦身强体”。水稻种子公司、玉米种子公司内设部门大幅缩减,人员精干,流程进一步优化,市场管控能力和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持续不断推进公司组织架构优化调整,明晰管理层级,完善新疆乐万家、张掖丰乐、山西鑫农奥利等子公司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使子公司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持续不断推进在经营单位层面开展职业经理人选聘制度探索,截至目前公司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人员6人,在促进机制转换、吸引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持续不断推进以业绩为导向,推动工资总额管理,引导各单位通过效率提升和效益增长实现收入增长,确保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产经营安全质量诚信建设,强化风险屏障。提升全员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大生产基地建设管理,提高品种质量分子检测流程的标准化水平。梳理完善制度流程,多举措对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和控制。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努力保障企业安全稳定的发展局面。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既是为了让14亿人吃得更好,更是为了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丰乐种业坚定扛起推进乡村振兴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实干担当,奋勇争先,努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以高质量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抒写丰乐篇章。
2021-09-23
00:00:00:0丰乐种业以高质量发展助力“种业之都”建设2785790http://192.168.0.117/hfrb/pc/content/202109/23/content_278579.html1科技引领支撑
改革创新赋能/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