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城市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对一座城市来说,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无形资产”,彰显城市发展“软实力”。
合肥视创新如生命,抓创新像拼命。创新是合肥最强基因,也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在合肥向上的过程中,知识产权这一创新要素业已融入城市创新“血脉”。
时间回溯到2013年,合肥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合肥开始阔步迈向“知识产权强市”。
把握住入选全国示范的契机,乘着改革发展的东风,肥西县、包河区、蜀山区、高新区也相继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区)和示范园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知识产权研究院;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两家。
2019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合肥知识产权发展联盟”,聚集企业、高校院所、代理机构、银行等百余家单位,打造知识产权多方参与、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互联互通平台。
2020年,合肥再迎“高光时刻”,先后获批建设全省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和“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为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合肥交出一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知识产权创造,硕果累累。目前,合肥有效发明专利共3.9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2.19件,同比增长16.74%;有效商标注册量达262945万件,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拥有量2153.74件,同比增长9.7%。2021年1~8月,PCT专利申请1268件。合肥市现拥有中国专利金奖4项、外观设计金奖1项,驰名商标85件。截至2020年年底,合肥市拥有高价值专利9992件,其中战新产业专利8059件。在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合肥市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
知识产权保护,成绩斐然。2021年,合肥市公安机关共立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20余起。2018~2020年,合肥市检察机关共计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164件360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201件590人。2018年至今,合肥两级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6126件,审结14698件,收案数年均增幅近30%;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541件、行政案件14件。两年来,合肥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专利、商标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1744件;核查无资质专利代理机构74家,商标代理机构600余家。
实实在在的数字,是合肥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努力把知识产权融入地方发展大局,推动知识产权事业迈上新台阶的生动注脚。
谋篇布局
“设计图”变“施工图”
2020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关系”深刻阐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大意义,并作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重要论断,为新形势下我国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航向一经标定,航道无限广阔。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2月20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围绕知识产权“严、大、快、同”等六个方面,提出30条内容,75项任务。《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达到全国较高水平,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激励创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9月18日,合肥市在安徽创新馆召开了合肥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联席会议。
方向清、目标明,才能行动敏。
遵循“设计图”,锚定更高目标,合肥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展现“破题之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站位,强化顶层设计。认真研究编制《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纲要(2021-2035)》。大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产业链,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细谋划,提高法治水平。制定《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2021-2022推进计划》;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相关规定立法工作。
——严标准,推动全链条保护。以保护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快速维权中心建设为补充,以维权援助工作服务站为网络,构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一张网”体系。
——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合肥国家科学中心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善作为,促进对外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合肥合作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等平台,选择若干重点单位作为海外知识产权观察单位。
——同发力,强化一体化建设。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协同保护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联动发展;用活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司法、行政执法、调解、仲裁“多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
构筑“生态体系”
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知识产权服务是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在顶层设计下,合肥正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形成全方位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链。
2020年6月10日,合肥市获批安徽省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意味着在获得更多财政支持的同时,我市将会鼓励和扶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建设,构建“创新+运营+产业+金融”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
在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生态体系下,合肥接二连三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和成果经验。
2021年9月17日上午,中国(合肥)地理标志展示推广中心(庐州坊)正式揭牌运营,成为全国首个地理标志展示推广中心。该中心将被打造成依托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线上线下地理标志产品展示推广中心。
2021年9月18日,合肥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正式发行启动。该产品也是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是我市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满足知识产权融资需求的改革之作、创新之作,为我市科创企业融资再辟蹊径。
与此同时,合肥还设立首个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助力企业“知识”变“资本”。在政策加持下,合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效显著。2020年,合肥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22.075亿元,体量全省第一。
除此之外,全省首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也即将设立。合肥围绕重点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拟设立知识产权产业运营基金6000万元,针对合肥12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目前,12链中集成电路和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已有建设意向。
专利的量和质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质量,也可以反映出它的经济竞争力。
育“苗圃”,建“森林”,合肥探索建立高价值专利培养模式,启动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成为首批合肥市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单位。
今年,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榜单上,合肥斩获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8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1项,共计11项奖项。合肥市知识产权局荣获优秀组织奖。合肥在首届长三角高价值专利大赛中也斩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专利奖在体现申请人研发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彰显了合肥市蓬勃的创新能力。
为了更“智慧”地服务知识产权主体,合肥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也按下了“快进键”。该平台将发挥集基础数据集成、信息整合发布、成果展览展示、项目对接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鼓励全市企事业单位参与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8月17日,合肥市知识产权局发布第一批合肥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六大类近百个子项正在同步申报。
建强用好保护中心
为硬科技“保驾护航”
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创造的“原动力”,是塑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先手棋”,更是构筑更大战略优势的“制胜招”。
2020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面向合肥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
这是全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合肥产业创新主体提升创新效能、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能提供了重大支撑,也进一步夯实了合肥知识产权保护的“四梁八柱”。
通过保护中心的知识产权数据可视化及监测系统,还能够简洁直观反映市内各区域专利运营和创新主体发展状况。此外还将建设数据管理和产业IPC分级分类审批备案库和相关企业备案库,为创新主体提供持续、有效、高速、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运后的保护中心将大幅缩短合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专利审查周期,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将由平均30个月缩短至10个月;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将由平均12个月缩短至1个月;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周期将由平均6个月缩短至15个工作日,有效提高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形成以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核心职能,专利导航与运营、知识产权宣传咨询服务为补充的工作体系。
产业强市,专利发明为重;保障创新,知识产权先行。提升社会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市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强化知识产权“快保护”,才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更好地服务合肥发展。
此时此刻,合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振翅起飞。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合肥正集聚知识产权创新资源,厚培知识产权“沃土”,深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责任田”,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1-09-23
00:00:00:0汇聚知识产权创新资源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2785960http://192.168.0.117/hfrb/pc/content/202109/23/content_278596.html1合肥市知识产权
“一体系、一中心”建设快马加鞭/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