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的变迁记录着合肥的时代脉动
长江中路原名为前大街,解放后改名为长江中路。上个世纪50年代长江路裁弯取直,原本规划拓宽为50米。但在当时,合肥连车子都没有几辆,50米宽在很多人眼里显得过于“奢侈”。具体实施的时候,路面从五六米宽扩展到25米宽,真正成为合肥市第一条横贯老城区的主干道,也是合肥最早的沥青路。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合肥在规模上还像是一座小县城,当时对长江路进行修建,将青石板换成石子路,不过依然显得坑坑洼洼,以至于当时民间流行了一段歇后语——“前大街的路,越修越坏”。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合肥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增长、车辆增多,长江路的主干道地位日渐凸显。当时,长江中路的交通压力太大,以至于公交车停站下客,路就堵得不行。要解决当时的交通问题,必须给长江中路再次拓宽。1984年初,合肥完成了长江路西段的沿街房屋改造。1985年,长江路又加铺9米宽、5厘米厚的黑色碎石。
1992年4月2日,长江路迎来140个昼夜的封闭施工,全长约3000米的长江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眼前。长江路拓宽为33米,有了宽约4米的慢车道,并改成三块板式的水泥路面,559株法梧也被矮化移植,所有管网转入地下,隔离岛花团锦簇。
进入新世纪,2008年4月25日,随着合肥市的进一步发展,长江路时隔十余年再次迎来了改造。全程西起五里墩立交桥,东至老省委大门东100米下穿立交起点处,道路全长4.38公里,路幅宽46米,双向8车道,勾勒起一条崭新宽敞的沥青路面。
2017年11月,长江中路(马鞍山路-环城西路)和长江西路(环城西路-五里墩立交)陆续启动全面改造。这是自2008年的改造之后,长江路迎来的最大规模“变脸”,长江路迈向精品时代。特别是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地下铁龙奔腾,长江路首次拥有了立体交通格局,极大地缓解整个老城区的交通压力。
如今,外地人想领略合肥城市的变化,不妨在长江路上走一走。开阔笔直的机动车道让行车变得平稳舒适;宽阔的人行道让你漫步欣赏都市之美;慢行系统中踩着单车也能看世界……
路边,高大的行道树冠盖如亭,撑起一把绿色的遮阳伞,机非分隔带见缝插针种植各类花草;路灯、中央隔离栏、地铁站等路面上的公共设施,都变成了高级灰的颜色,彰显现代气息;机非分隔带两边的侧石,镶嵌一个融入包公文化脸谱结合徽州篆刻文化展示的“庐”字,凸显了传统文化……别急,长江中路的提升还没到最终的收尾,接下来还将进行整体立面和亮化改造,增加5万平方米绿化,让街头小景遍地开花。
十大高架织就72公里空中快速路
2006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南北走向的金寨路上建一座纵贯合肥新老城区的高架。当年9月30日,金寨路高架正式开工,打响了合肥高架桥建设的发令枪。经过1年零4个多月的昼夜施工,于2008年2月5日顺利完工。金寨路高架是合肥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快速路,建成之时,驾车从稻香楼到经开区,从原先的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以内,不仅成为合肥南北向的交通主动脉,更让老城区和经开区等组团,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姿态相连。金寨路高架的建设吹响了合肥大规模建设高架桥的号角。在这之后的8年时间,合肥的高架桥建设驶入了快车道:2010年9月,长江西路高架建成通车,2011年5月,裕溪路高架、马鞍山路高架建成通车,同年12月,合作化路高架建成通车,随后,徽州大道高架(2012年9月)、铜陵路高架(2012年11月)、阜阳路高架(2013年8月)、包河大道高架(2014年5月)等相继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5月,合肥已建成九大高架,九大高架如九龙腾飞,织就近55公里的空中快速路。
之后,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合肥市对现有高架桥适时“延长”,铜陵路高架北延于2016年7月开工,同年12月,裕溪路高架东延开工,阜阳路高架北延于2017年3月开工,建设者们不舍昼夜,攻坚克难,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打好每一根桩、架好每一片梁……2018年5月,铜陵路高架北延通车,同年9月,阜阳路高架北延通车。随着上周,第十条高架——郎溪路高架(裕溪路—包河大道)放行交通,我市的高架通车总里程已突破72公里。这些高架的建成,有效拉近了合肥周边区域、组团与城区的距离,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综合承载力。
成绩斐然,但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止,72公里不会是最终的数字,我市的高架建设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市的高架总里程还将不断延长。目前,在建的还有裕溪路高架东延、畅通二环(北环西段)、方兴大道高架(京台高速—包河大道)等。未来几年,还将有多条高架开工建设,文忠路、郎溪路(裕溪路—明皇路)、包公大道、畅通二环(南环)、新蚌埠路等正在进行前期工作,条件成熟后,将立即开工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我市的高架路网会形成“环+放射”型格局,届时,市民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都可以通过多条放射型的快速路,经二环快速转换,实现从“到达”到“快速到达”的飞跃。
在空中高架桥腾飞的同时,地面路网建设也在“加速度”,畅通一环、方兴大道快速化改造(始信路—长江西路)、长江西路快速化改造等也在同步进行,使得我市的快速路更加多样化。同时为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我市顺时而动,积极开展城市拥堵点治理,将宏观建设与微观治理有效结合,提高通行效率;启动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破解城市交通梗阻,弥补城区交通不畅短板……一项项决策,让合肥“跑起来”“快起来”。
如今,合肥市民的地铁出行梦变成现实,轨道交通1、2号线投运,3、4、5号线和1号线三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它们与正在打造的“环+放射+方格网”城市路网一起,将共同构建我市便捷舒适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从无到“十”字换乘
2012年6月1日,合肥首条地铁线路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正式开建,2016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2号线工程于2013年6月正式开建,2017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两条线构筑了我市“十字形”轨道交通线网骨架。2018年,合肥轨道交通1、2号线网络总客运量超过1.5亿乘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为15.58%,日均客流约42万乘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61万乘次;全年轨道交通线网累计运营里程620.51万列公里,年度实际开行列车234223列次,列车运行图兑现率大于99.99%,列车正点率99.98%,各类运营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2019年以来,合肥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截至8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线网总客流突破3.11亿乘次,线网单日最高客流达69.72万乘次。
2019年以来,合肥轨道交通客运总量为1.15亿乘次,日均客流量达48万乘次,线网运行图兑现率100%,列车准点率99.98%,线路运营持续平稳有序,充分发挥了其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强劲的运输能力。
目前,我市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为四条,分别是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5号线和1号线三期工程,建设里程为123.33公里,概算总投资达886亿元。其中:3号线正有序开展车站装饰装修、综合联调等工作,计划于2019年底正式建成投运;4、5号线及1号线三期的土建工程正加紧推进。根据已获批的前两轮建设规划,至2021年,我市将建成1、2、3、4、5号线,运营里程总长175.6公里,总投资约1241亿元。5条轨道交通线建成后,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分担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将在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第三轮建设规划目前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具体包括:2号线东延、3号线南延、4号线南延、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等6条线路,总长约120公里。待第三轮建设规划全部执行后,合肥轨道交通线网将四通八达,助力城市文明、和谐、可持续发展。
“合肥城市大建设,不仅是建设内容上发生了变化,更是建设理念的更迭。”从早期的交通优先,到现在以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为主线,合肥的建设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刷新。
肇起“十一五”,大建设拉开了合肥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合肥开启大城之路;精耕“十二五”,大建设从量的扩张转向量质并重,更加注重城市的品质;奋进“十三五”,大建设内涵更加丰富,理念更加先进,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大建设,造就合肥;合肥,兴于大建设。
现在的合肥,怀千年古城历史底蕴,彰显现代品位大城气质,不断绘就大美合肥的壮丽篇章。
2019-09-12
00:00:00:0从小县城到大都市:合肥演绎城市的嬗变(下)1073560http://192.168.0.117/hfrb/pc/content/201909/12/content_107356.html1城市跃动的脉搏/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