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构建合肥政策和制度创新体系研究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合肥日报
合肥日报3/enpproperty-->

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是确保创新发展部署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合肥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目前虽然合肥市科技投入强度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处于靠前位置,但总量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显不足,且与南京、武汉、长沙、成都等地还有不小差距。应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年度增长计划,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推动科技财政投入方式改革,逐步实现“资金变基金、拨款变股权、无偿变有偿”,加强财政投入绩效考核,避免政策的重复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大力增强科技金融实效。一是加强市级投资基金运营管理。进一步扩大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规模,推动更多股权投资基金实质性运营,并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一批子基金。依托现有天使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大力支持种子期科技企业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积极筹备组建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各类科技成果在肥转移转化。二是完善科技贷款扶持政策。出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专项政策,鼓励更多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或信贷专柜,建立知识产权登记、评估、拍卖、转让、交易平台,探索建立“专利质押+银行贷款+风险补偿”专利质押贷款模式。三是探索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借鉴深圳等地经验,设立一定规模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实现政府对技术研发和初创期、种子期科技企业投资奖励。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三、切实提升各类平台功能。立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推动一批综合孵化器转型为专业孵化器。引导孵化器加大提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数据资源、专利代理、检验检测、金融资本等增值服务。借鉴浙江等地经验,将在孵企业纳入政府首购(订购)政策。重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孵化器。完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链条。抓紧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出台合肥具体实施办法,对目前分属发改、科技、经信部门的各类创新平台,实行归口管理、政策统筹、联动审批。

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借鉴推广合工大“天长模式”,鼓励各大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分中心,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快发展民办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境外机构在皖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转移机构。积极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吸引领军人才、科研团队前来“揭榜”。大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科技成果捕捉寻找和推广转化活动。

五、着力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扩大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特别是对顶尖人才领衔开展的科研项目可在科研选题、使用方向、投入方式、开支标准和成果分配等方面扩大其自主权。对高校院所科技人员转化职务创新成果,施行科研成果转化税收优惠。继续执行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将政策的重点转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兼职创业并取得合法报酬。

六、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一是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探索由纪委、审计、国资等部门联合出台有别于一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同时建立重大创新补偿和援助机制,对因技术路线选择有误、市场风险影响等,未实现预期目标或失败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其选择不同路线开展研究,并采取财政补助、风险补偿、社会资本引入等多种途径支持其产业化开发。二是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重点对企业自主研发并实施转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由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给予资助。要支持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对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收购创新资源支出、转型发展项目三年内耗资等,考核视同利润。三是加强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严格落实合肥市人才新政“20条”,加大来肥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的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和国际学校建设等方面保障力度,尤其要为海外人才停居留提供便利。

2019-01-08

00:00:00:0安徽大学

沈昕

周四贵361230http://192.168.0.117/hfrb/pc/content/201901/08/content_36123.html1构建合肥政策和制度创新体系研究/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