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村集体“三资”管理、收集社情民意、监督党员干部作风……在肥西的各村和社区,分布着一群村级纪检委员,他们如“探头”一样,监督着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充当着基层治理的“哨兵”。
村级纪检“哨兵”实现全覆盖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用制度去约束。”现年33岁的李山是山南镇长庄村的纪检委员,别看他“官”不大,管的事却不少:村集体小食堂改造、道路工程质量、村级村务财务公开,村里大小事务都离不开李山的监督。
2018年,长庄村“两委”集体商讨改造村集体小食堂,村支部书记和其他村“两委”都提议直接找当地搞建筑的村民来施工,这时,作为村纪检委员的李山站出来提了反对意见,“按规定,1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要参加镇里‘小额零星工程’摇号招标,食堂维修费用预算12800元,直接找施工人员做,显然不符合要求。”在李山的坚持下,食堂改造工程最终公开摇号招标,避免了基层违规事件的发生。
“再小的零星工程,也要按规矩办事,不然就会出问题,我必须早提醒,这样才能早避免隐患。”李山告诉记者,村纪检委员是正风反腐的“前哨”,必须时刻盯紧基层小微权力的运行,关紧基层制度的笼子。
据悉,作为全省率先设立村纪检委员的县区,肥西县在2017年就配备了273名村纪检委员。村纪检委员充分发挥监督员、调查员、信息员、宣传员作用,真正实现了县、镇、村三级监督全覆盖。如今,提起村纪检委员,村民都竖起大拇指,遇到一些问题也乐意向村纪检委员反映。
纪检监察触及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前不久,记者来到山南镇李桥村李桥佳苑安置点,发现村民桂云生正向李桥村纪检委员郭超询问门面房相关招租信息。“什么时候公开招租,提前告知下,我也租一间。”据悉,李桥佳苑小区两侧有10间公用房,本是集体资产。但三个月前,房子却被部分村民私自上锁,当成自家仓库,用来堆稻谷、杂物,而那些真正想租房子做生意的村民却无处可租。
“当时村民反映后,我就上报镇纪委,并开始调查,摸清房子被哪些人占用,然后再一一做工作让其自行清理。”郭超告诉记者,清理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村民都不配合,甚至提出以交租金的形式继续占用公用房,“谁都不愿意得罪人,但纪检委员必须不怕得罪人,必须敢碰硬。”最终,经过一个月的努力,10间公用房全部清理完毕,并在山南镇纪委的指导下进入公开招标程序,“接下来,有需要的村民就能参加公开招租,村集体每年也能增加三万至四万元收入。”郭超最后说。
“现在我们严格选配村级纪检委员,加强提升其业务能力,保证他们能够全方位全阶段,发现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真正做到关口前移,抓早抓小。”肥西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肥西县借助已成立的纪检监察协作区和村级纪检委员,将纪检监察工作向基层一线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真正触及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全县274名村级纪检委员收集信息线索126个,根据信息线索立案查处19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59件。今年1~10月,全县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处理总数同比下降20%,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高常青
刘成璐
本报记者
朱震宇·
2021-01-08
00:00:00:0高常青
刘成璐
本报记者
朱震宇2215950http://192.168.0.117/hfrb/pc/content/202101/08/content_221595.html1村级“小哨兵”
管好“微权力”/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