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自6月11日启动以来,媒体记者们沿红军长征经过的13个省区市接力式采访,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用镜头和笔触传承长征精神,推出一批精品报道,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在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媒体记者重温伟大长征,讲好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从中收获启迪与力量,将进一步激励全国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讲好长征故事
采访行程过半,报道团成员们怀着敬仰之情踏上又一片红色热土,重温红军当年留下的红色印记。路途沿线,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讲述、传播,令广大受众动容。
1935年1月,中央红军挺进黔北重镇遵义。在遵义市绥阳县,一名年仅20多岁、负责为部队断后的红军战士受伤被捕。面对反动派的严刑拷打,被捕的红军战士竟如此镇定豪迈地回答:“我姓红,叫红军,我住在中国!”
读到这一故事时,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镇亚感慨万千:“那一刻,他心里或许会害怕,或许会想到远方的家乡和亲人,但他却和无数红军英雄一样,选择了大义凛然、英勇赴死。因为,生之为中国,死之为中国,为‘中国’二字而死,是为了千千万万同胞更好地活下去,虽死犹荣!”
重庆市东南部的武陵山脉,巍峨峻峭,层峦叠嶂。云遮雾绕的群峰之间,深藏着重庆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南腰界。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在这里播撒下革命的火种,红军驻扎于此的岁月里,与南腰界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生死共患难的故事洒满这片土地。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深情讲述:当年,红军和当地顽匪冉瑞廷战斗,冉瑞廷的儿子冉崇侯将村民挟持进祠堂做人质,红军无法强攻,只能围困,最终迫使冉崇侯放出村民。红军乘势派出突击队员,攻进冉家祠堂,最终消灭了全部悍匪。
传承长征精神
再走长征路,记者感受到的是长征精神在80余年的时间里不间断地传承,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初入学校的稚子,都没有忘记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这份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红军的故事,我义务来到这里担当一名讲解员。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内被老百姓保存数十年,由红军战士赠送的衣帽礼物,见证了先辈对红军战士们的眷恋;每年近8万人的参观人数,也显示了深厚的军民情谊。”酉阳县文旅委驻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文化宣传工作志愿者何立双说。
在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居住在红军桥头的高山村村民陈文全,自发出资购买3000多块砖瓦,和村民一道翻新了红军桥;在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镇,当地老百姓收集数百名牺牲在当地的红军战士骸骨,筹款共建了一座红军烈士墓……
凝聚长征力量
在重庆綦江区的采访中,一段体验式采访令记者们感触颇深——沿着当年中央红军走过的一条山村小路,步行4.5公里。
“走红军走过的桥,爬红军爬过的山,祭深埋红军的墓,对于我们这样出生在和平年代、成长在富足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对于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次考验身体素质与意志的‘体能课’,也是学习长征精神与革命信仰的‘思想课’。”一位参与采访的记者说,当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深感体力不支时,自己深切感受到穿着草鞋甚至光脚行进的红军战士的刺痛、艰辛和无畏。“因为‘再走长征路’,我们重新触摸到那份初心,倍感珍贵。”
“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爬雪山过草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征精神的过时。相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战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说。
(据新华社电)
2019-07-21
00:00:00:0——“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引发热烈反响9068801讲好长征故事
收获信仰力量/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