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圩村,位于利辛县阚疃镇以东五公里处,临茨淮新河与西淝河交汇处,地处三县交界,地势低洼不平,下雨易涝。易涝的田块,被村民称为“懒汉田”,村民们种惯了“懒汉田”,
日子越过越穷,宋圩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穷村。
然而就是这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并把易涝的“懒汉田”改造成水面,变水患为水利,昔日的“懒汉田”,成了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发展水产养殖
“吃螃蟹”很成功
从利辛县城往南,要驱车20多公里,才能到阚疃镇宋圩村。金秋时节,这个位于皖北大地的偏僻小村,却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10月23日,天气晴好,在距离宋圩村部不远的水产养殖扶贫基地,阳光洒在一方方水塘上,泛起星星点点。一个个肥硕的螃蟹伸着大钳子爬上河网晒太阳。还有几只落网蟹探出水面,在岸边穿梭横行。
“你看,可大?可肥?”宋圩村水产养殖扶贫基地的负责人宋中先踩着小皮筏,将爬满了螃蟹的河网收上来,他随手逮起一只,展示给记者看。
宋中先是宋圩村发展水产养殖“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4年之前,宋中先一直在山西太原发展,富裕了起来。之后返乡创业,做起了建筑行业。2017年,回到了宋圩村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要想脱贫,必须要有产业。宋圩村决定利用水资源丰富、水质好的天然优势,同时改造“懒汉田”为水面,发展水产养殖业。
宋中先在村里流转部分“懒汉田”,改造成水塘,水域面积123亩,尝试着养螃蟹。这次尝试很成功。村集体向宋中先的养殖基地注入了30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宋中先每年给村集体分红2.5万元。到今年为止,宋中先的养殖基地已经发展为5个水塘,水域面积达到了186亩,每亩年纯收入达到了3000到4000元。
“虾兵蟹将”横行
激活了贫困村
“没想到俺这‘懒汉田’还成了香饽饽了。”72岁的宋圩村村民宋效国一边捞草一边对记者说。
宋效国与老伴儿都患有慢性病,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宋效国的2.5亩“懒汉田”流转给了水产养殖基地,每亩800元租金。“懒汉田”流转了出去,宋效国就在水产养殖基地务工,发展清塘、捞草等工作,一天收入70到100元。基地用工少时,他就到附近草场务工。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好,宋效国顺利实现了脱贫。
村民马万红因妻子患有慢性病,在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顺利实现了脱贫。脱贫后的马万红,开始寻找致富的路子。看到水产养殖基地螃蟹养殖效益好,他贷款入股了宋中先的养殖基地。现在年年有分红收入。“现在的日子,是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马万红说。
据了解,在宋中先的示范带动下,宋圩村目前水产养殖合作社已经发展到7个,养殖水面发展到700多亩,带动就业达100多人,越来越多的“懒汉田”被改造为水面,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如今,宋圩村还发展了优质小龙虾、泥鳅等水产养殖,加上种植业项目,每年可产生效益超过400万元。
2014年,
宋圩村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1414户493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02户,贫困人口57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1.55%。
现在宋圩村仅剩下3户8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已经降到了0.016%。
发展“虾稻共作”
实现“一水两用”
宋圩村在做大水产养殖业的同时,还利用水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发展了“虾稻共作”种植模式。
“‘稻虾共作’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旱涝保收,经济效益也有不小的提升。”
宋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孙健说。其实,宋圩村很早就有发展“虾稻共作”模式的设想,但由于灌溉、排涝、选种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始终没有实施。
2019年4月份,亳州军分区援建宋圩村的“军民共建爱民渠”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个引水渠和电灌站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保障,让“虾稻共作”种植模式变成了现实。
目前,宋圩村水稻种植面积3600多亩,虾稻共作面积达1700多亩,实现了“一季双收”“一水两用”。
“现在来我们宋圩,可以吃到大螃蟹,夏季时候过来,还能吃到小龙虾。”孙健说,宋圩的螃蟹和龙虾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
宋中先说,过去,螃蟹主要销往上海等地,现在在周边县区“内销”就已供不应求。“我打算明年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的人吃上宋圩螃蟹,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美。”
(本报记者 曾莹莹 魏军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