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们的孩子气

2022年0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在很久以前,也就是上个世纪40年代。纽约大学有两个“斯”专家。嗯,就好像韩国人总爱思密达,这个思密达那个思密达,美国人也很爱名字里斯来斯去。他们分别是托马斯和切斯,专门和妈妈还有婴儿打交道。比如问妈妈:你们家的宝贝第一次洗澡啊,吃第一口麦片啊,是什么反应?

至于婴儿呢,会密切观察他们的表现。光阴飞逝,研究有了结果,有的婴儿特别活泼的喜欢新鲜玩意儿,第一次吃以前没吃过的,会一勺子都吞掉,有的干脆全吐掉,还有的总是乐呵呵,有的却郁郁寡欢。

渐渐婴儿变成了儿童,儿童变成了少年,一个重大的发现诞生了:从出生到少年时期,这个长大成人的过程里,孩子们从小养成的气质基本不变。

当你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孩子气,以后,基本上就是什么样的了。

然而,也会有异变,那就是——出现了一生中的重大变故,严重疾病、车祸,或父亲母亲有人去世,或恋人去世,家里巨变等等这样的事情。

如果没有这些变化,基本气质会一直到成年,到我们老掉,成为老太婆或老大爷。

这样的孩子气,分为三种:很容易哄的,态度温和的叫轻松型;老爱哭,爱生气,不好哄的叫困难型;有点糊涂,对事物领悟比较慢的,就叫慢热型。

当我看到这一节心理学历史,马上想起了——你猜我想起了什么?

“抓周”。不过我怀疑这种严重滞后的中国传统风俗,完全不被90后小孩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发扬光大吧。抓周也就是桌子上放一大堆东西,书啊、钱啊、镜子啊、胭脂水粉、算盘啊,给过周岁的小朋友自己抓。抓到什么,基本上就说那个无辜的小朋友将来会变成作家、会计、老板、爱美丽的妖精或是朴素的好孩子……

很好玩吧!还不赶紧回家问你妈妈?再对照自己。基本上,青春期的自己和家庭没有重大变化,那么,你就是那种类型了。抓周看职业不靠谱,但可以观察出性格气质。

然后,我们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气”?瑞典女诗人安娜·吕德斯泰德写道:我生来只为/而且长大只为/在世上做安娜。

她的诗集开篇,有则序言《风在演奏来自永恒的乐句》,里面说:“所有人都是个人,各不相同,各具特性。通过做一个与众不同、具有特性的个人,成为你自己,你也就完成了使命,因此也就丰富了这个世界。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在世人眼中得到承认,更不是要你成名成家,有权势和财富,而是说你要找到你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生活。”

我妈说我小时候抓周拿的是笔,懂事,比较皮。后来很爱看书,爱写作,渐渐变得很安静了。我想我属于慢热型,

我的大学修习法律,我遇见过很多职业,并且,据说未来很有“钱途”!起先我还很被诱惑,最后都拒绝了。我最终成为一个作家。作家再有钱,也比不上商人,还有超级富豪企业家。就连作家里的首富郭敬明同学都被人说,他那点钱也叫钱吗?

我们都知道钱是很好很好的东西。但是,我们却也不愿意完全彻底为了钱,失去自我、改变自己,成为不是自己的人。即便当时被自己的欲望蒙蔽,觉得可以为了钱牺牲自我,但最终会发现,还是渴望着做自己。

如果一生没有遇到什么外界不可抗拒的命运,造成意外重大变故迫不得已时,我们不需要去改变自己的“孩子气类型”。

所以,也许我还会兼职做点这个,业余做点那个。但最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会写下去,成为作家,而且作为一个作家死去。这个职业太符合我的“孩子气”了。

嗯,就是这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