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城里娃变“小农夫”寓教于“开心农场”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除草、浇水、捉虫子……蒙城县城关三小联盟仁和路校区有个“小菜园”,每个班级在“小菜园”里都有一块“责任田”,“小农夫”们每周都要下田上一节劳动课,管理本班“责任田”里的蔬菜、水果。

利用校园周边闲置土地开辟的“小菜园”,是蒙城县城关三小联盟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如今,“小菜园”已变身为孩子们的“开心农场”,孩子们参与蔬菜水果从种到收、从收到售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让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身心养分”,并寓教于劳,发挥综合育人价值。

城关三小联盟仁和路校区仅仅是我市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不断探索创新素质教育模式,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育人,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城里娃变“小农夫”

“把成熟的蚕豆摘到袋子里,大家注意小心别弄伤手。”5月21日上午第四节课,蒙城县城关三小联盟仁和路校区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们,在班主任陈志芳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的“小菜园”——蔬香学堂实践基地。“小菜园”里,是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菜畦。只见成熟的蚕豆挂满枝头,嫩绿的芹菜苗长势喜人……“小菜园”绿意盎然,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陈志芳的带领下,孩子们摘蚕豆、收割芹菜、除草……虽然小脸上沁出了汗水,小手上甚至衣服上沾上了泥土,但欢快的笑声却飞出了“小菜园”。

“这里是孩子们的‘开心农场’,在这里,班班皆有责任田,人人都是‘劳动者’。”陈志芳说,每到蔬菜成熟时,老师们都会组织学生把采摘的蔬菜拿到校园外现场向路人售卖。

放学时间到了,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们拿着收获的蚕豆、芹菜排着队来到校门外的“交易市场”。“新鲜的蚕豆,新鲜的芹菜……”“八块钱一袋了!一袋十斤,刚摘的!”学生们开始吆喝起来。

很快,孩子们的吆喝声引来了市民和家长,“菜摊”前围满了人。

“能不能便宜?”“都是刚摘的吗?”

“我们卖的都是无公害产品,可好吃了。”“奶奶你看,芹菜还带着泥呢,都是最新鲜的。”孩子们昂着小脏脸,七嘴八舌地和大人们讨价还价。

几分钟时间,孩子们采摘的蔬菜就销售一空,所得一共105元,值日班干部将钱装进了信封里。“这些钱将统一管理,以后可以用作我们的班费,还可以帮家庭困难的同学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陈志芳说。

蒙城县城关三小联盟仁和路校区负责人江长美告诉记者,“小菜园”占地近十亩,种植有几十种蔬菜,按班级划分每班“责任田”,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参与蔬菜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在快乐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劳动中快乐成长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下地都蹑手蹑脚的,生怕衣服沾上泥土,看到虫子都往后退,到后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到菜地里劳动。”毕业于农学专业的指导老师、蒙城县城关三小联盟教师刘伟说。

“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在“小菜园”处处可见这样的农业知识彩色卡通展牌。“亳州是中华药都,我们还指导学生种植了丹参、白芍这些中药材,让孩子们更了解家乡。”

除了蔬菜和中药材,记者看到,“小菜园”内还有一片果园,种植的有桃树、梨树、无花果、山楂等多种果树。“果树管理起来要复杂一些,一般由高年级来管理。”刘伟说,这样可以培养不同年龄孩子的动手能力。

“这个菜是一个挨着一个生长,有的能长出七到八瓣菜片,这些瓣绕在一起就像一朵花一样,它就是薄荷……”这是一篇六年级学生写的蔬菜“生长日记”。“小菜园”里还贴着许多这样的笔记,记录着学生们在管理蔬菜过程中的所观、所感、所悟。

在“开心农场”里,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农业知识和快乐。

“过去好多学生没有见过完整的豌豆、白菜、辣椒等蔬菜以及生长过程,‘小菜园’让学生多了一个学习认知的平台。”教师陈志芳说,这样的“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也非常开心,家长也特别支持,劳动体验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

“原来跟随爸妈到超市里买菜,根本不知道蔬菜是怎样生长的。现在自己种蔬菜,感觉蔬菜从种植到收获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不易。现在,我吃饭时知道不掉米粒了。”学生马奔腾说。

家长们也发现,孩子有了更多的变化。

5月21日,学生家长蒋浩又买了两袋孩子们售卖的蔬菜。蒋浩说,他对学校开设这样的“第二课堂”非常支持,“我女儿每次聊起植物生长的过程都非常开心,孩子的知识面拓宽了不少。孩子就要全面发展,不能读死书。”

“通过卖菜,孩子愿意和人交流了。”“孩子原来见到虫子就害怕,现在勇敢多了。”“孩子比原来动手能力强了。”“孩子观察能力强了。”“孩子知道……”

从家长们不同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小菜园”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变化。

上好劳动必修课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三小联盟校长李强说,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城市里的学生充分感受农耕文化,贴近大自然,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

其实早在2013年,蒙城县城关三小本部就已经开辟了“小菜园”,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劳动教育中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目前城关三小联盟下辖一校四区,所有校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班每周都会有一节劳动课,课堂就在校内的“小菜园”。除“小菜园”,城关三小联盟还将家务劳动作为校本教材,要求学生每周末按照本年级课程安排,完成一项家务劳动,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近年来,劳动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其中就有加强劳动教育。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

记者了解到,劳动实践基地这一“第二课堂”已经走入了更多的亳州中小学。“只要有条件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上好劳动教育这一课。”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亳州市第二幼儿园午餐多了一份酸甜的醋蒜,就来自于该园的“小菜园”。根据季节不同,“小菜园”里种植了豆角、蚕豆、大蒜、西瓜、青菜……“这不仅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劳动才有收获,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引导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亳州市第二幼儿园园长陈静说。

(郭玉岩

本报记者

曾莹莹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