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22日上午,政协第四届亳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隆重开幕,会上,8位市政协委员作了大会发言,为亳州发展建言献策。
畜禽粪肥还田助推农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王紫娟代表民革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我市是农业大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规模化养殖场近3000家,日常产生大量畜禽粪污,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及丰富的氮、磷、钾等物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王紫娟建议,各县区应根据当地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结合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以及养殖种植需求,科学制定优化种养循环发展规划,积极宣传引导种植基地与养殖基地配套,使畜牧业、种植业互助发展,实现从传统农业“资源-畜产品-废物排放”向“资源-畜产品-再资源化”的转变。养殖场要切实落实粪污利用和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实现规范操作和处置。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畜禽粪污还田技术指导和服务,督促指导规模养殖场制定粪肥还田利用计划,建立健全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台账,明确粪肥去向。生态环境部门要充分发挥基层环保站的作用,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监督巡查,对设施配套不到位、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或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依法严肃查处。
王紫娟建议,要依托亳州市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研究院,开展和推进对肥水安全指标的监测检验,在对肥水pH值、盐分、养分等指标检测基础上,逐步开展卫生学指标、重金属及抗生素等项目检测,获取全链条数据,及时掌握粪污养分和有害物质含量,确保畜禽养殖肥水在还田利用之前符合有关要求和标准,严防还田环境风险。要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财政项目资金,按照“项目资金补一点、企业自筹一点”的模式,采取“先建后补”或“以奖代补”方式,拿出“真金白银”推进畜禽养殖肥水还田设施建设。建立市、县区财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投入机制,持续稳定支持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种养主体粪肥还田积极性。
市政协委员于王娟:
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市政协委员于王娟代表民建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于王娟建议,要做好规划布局的有效衔接,全面评估我市农业发展现状,深挖我市的潜力和特色,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综合考虑区域方位、产业现状、基础设施等因素,在把乡村振兴纳入“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力争在新阶段“三农”工作中抢占先机、奋起赶超。
要做好政策资金的有效衔接,高度重视返贫致贫风险防范,健全反应迅速的防贫减贫机制,使基本性的政策覆盖到全体农村群众。各级专项资金要从帮扶个别户向支持村集体转变,通过上级资金划拨、光伏电站收益充实、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等方式将资金注入乡村振兴企业,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撑。
于王娟建议,要做好帮扶队伍的有效衔接,在乡村振兴中要继续发扬结对帮扶优势,把重点“帮户”向“帮村”转变,帮扶单位要更加关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帮助村开展规划布局、招商引资等,形成工作合力;要做好省委第七批与第八批选派帮扶干部之间的工作衔接,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工作队。要做好产业经济的有效衔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产业升级,特别是要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要依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中药材、设施蔬菜、优质专用粮食和畜牧养殖等产业分类,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发展模式,积极对接牧原、正大、温氏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要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做大做强线上农业经济,精心创建“亳字号”农业品牌,奋力推进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亳州样板。
市政协委员周静:
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周静代表民进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亳州最突出的产业优势就是中医药产业,要借势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遇,推动亳州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周静建议,要依托我市庞大的药农队伍和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业,着力开展道地中药材品种保护和种子退化科技攻关,着力培育大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企业,建设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整顿现有中小仓储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建设标准化仓储基地;支持中联、珍宝岛等企业制定的中药材仓储物流标准体系上升为行业标准;鼓励亳州药业企业和个体药商在全国专业市场和70多个道地药材生产核心区,通过自建、合作控股等方式建设物流仓储节点,打造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标准化物流仓储中心。依托亳州高新区,采取园中园等模式与沪苏浙等地共建飞地产业园区,激发沪苏浙政府部门转移企业到亳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创建首个国家级中医药高新区。
周静建议,要外引内培,培育骨干龙头,成立亳药集团,打造又一个“古井集团”;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知名龙头企业。要创新方式,建设中医药公共研发平台,减少企业科研投入成本;鼓励我市企业将科研院所建在长三角或利用长三角研发机构研制产品,支持现有的长三角药企将生产线转移至亳州,利用长三角人才集中优势;支持沪苏浙知名中医药高校来亳建立中医药分校(院)或共建二级学院、特色学院等,提升我市人才培养能力,增强科技支撑力。要优化环境,统一政策标准,加大兑现力度,实现惠企政策公开、公正、透明;以亩均税收作为企业考核享受政策的重要依据,防止企业投资“水泥化、固定化”;改善服务环境,深入推进“服务企业年”活动,增强中医药产业发展后劲。
市政协委员张东洋:
要织密农村公共卫生防控网
市政协委员张东洋在代表农工党亳州市委发言时指出,2020年,我市经受住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严峻考验并取得抗击胜利,同时,也暴露出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短板、弱项问题。
张东洋建议,要织密乡村公共卫生体系网,依托县级疾控中心,完善县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重大风险协同“新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医院标准化建设,强化村卫生室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要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的“软硬件”建设;借助我市“邻长制”创新模式,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工作、信息、考核和分配“五融合”,强化疾病控制、健康管理和临床治疗同等重要的职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
张东洋建议,要加快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县管乡用”模式,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专职公共卫生医师;制定和实施医疗卫生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计划,支持乡村卫生机构派遣医务人员到上级公共卫生机构进行实训;简化全科医生招聘程序,盘活用好基层医院现有编制资源;不断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并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偏远地区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提升公共卫生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院补偿新机制;通过严禁基层医院违规举债新建、扩建及添置大型设备设置和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机制两项措施,引导基层医院把建设重点转向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水平上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购买服务机制,进一步做好农村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的成本测算。
(陈显锋
田梦雅
整理
张延林
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