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谯城区立德镇的李杰和杨桃兰两口子并没有坐等救济,这对“袖珍夫妻”参加技能培训后,在市区开了一家小饭馆。本报对这对自强夫妻的事情报道后,很多市民自发前去“捧场”。半年过去了,小饭馆现在的生意怎么样呢?12月7日,记者再次来到了这家小饭馆。
小饭馆顾客盈门
12月7日中午11时30分许,市区外经钻石广场“农家小炒”饭馆。
“你想吃点啥?”看到有顾客上门,饭馆经营者李杰赶紧热情地上前招呼。
“下碗饺子,要素的。”顾客陈飞说着,自己拿着茶杯去倒了一杯开水。陈飞在附近的一个高楼内从事室内装修,中午基本都在这里吃饭。
“菜的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陈飞说,一大碗饺子10块钱,“手工包的,有20多个吧,个头都挺大的。”
陈飞的饺子刚上来,又进来两个顾客,要了两碗素面。随后,陆续又有顾客上门,六个餐桌都坐满了人。
原本冷清的小饭馆顿时热闹了起来,李杰和妻子杨桃兰也都忙了起来,招呼着刚进来的顾客,给已经点好菜的客人倒水、端菜,忙碌的夫妻俩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昨天中午来吃饭的时候,看里面没有位子了,我们换到别家吃的,他家生意挺不错的。”顾客张女士说,今天特意早点过来,尝尝他们家的手艺。
自强“袖珍夫妻”开饭馆
今年36岁的李杰,身高只有1.42米,31岁的妻子杨桃兰,身高为1.25米。这对“袖珍夫妻”是谯城区立德镇申楼村李寨人,因为生活困难,他们于2015年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享受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多项政策,已于今年脱贫。
夫妻俩不愿安于现状坐等救济。去年,立德镇组织当地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夫妻俩都报名小吃班学面点制作,他们计划在市区开了一家小饭馆。“光靠上级救济肯定不是长法,我们自己也得想办法挣钱。能多挣一份钱,我们家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李杰说,他们把积攒的钱拿出来,又和亲戚朋友借了一些,开了这家“农家小炒”饭馆。
不过,由于附近的住宅小区大部分还正在建设,客源主要来自道路对面的市人民医院,而其周围吃饭的地方也比较多,来李杰的小饭馆吃饭的人并不多。虽然尽量压低利润,但因为客源不足,小饭馆刚开业的时候每天的收入只有二百多块钱,连基本的开销都不够。
5月14日,本报推出《贫困“袖珍夫妻”市区开饭馆》的报道,对自强不息的李杰夫妻俩自强不息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很多市民在为他们点赞的同时,纷纷表示要去品尝一下,用实际行动进行支持。小饭馆的生意顿时红火了起来,当时每天可以盈利五六百块钱。
小饭馆最近收入不理想
“看你这生意挺好的,现在的收入怎么样?”记者问。
“其实,情况不是太好。”李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每天的收入去掉房租、液化气费、电费和做菜的原料等各项开支,“勉强能裹住,剩不了多少钱”。
看记者有些不相信,李杰解释说,现在生意主要集中在中午的11点多到12点多这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客流比较集中,但他们饭馆的接待能力有限,很多客人就流失了;而晚上几乎没有人,“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稳定的客源。周围没有建成的小区,医院那边来看病的很多人不知道这边有吃饭的地方,有的是嫌过马路麻烦,就到其他地方吃了。”
李杰说,他们原来也考虑过在网上卖外卖,但他们只有一个厨师,赶到中午客流量比较集中的时候,自家饭馆的客人都照顾不过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接网上的订单。
“再坚持几个月看看情况怎么样,实在不行的话,等房租到期的时候,我们再干点别的生意。”李杰说,有亲戚建议他们去做电商,投入小,能做好的话,收入还不错,“我们俩都不会玩电脑,到时候还得去跟人家学学。不管干点啥,都比等救济强”。
(记者
蒋加磊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