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焦健康脱贫攻克坚中之坚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我市持续发力

深入推进健康脱贫工作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大病、重病患者谈病色变,畏病如虎。2016年10月份以来,亳州市全面推行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综合医疗保障“351”和慢性病门诊补充医保“180”政策,为贫困人口看病吃下了“定心丸”。2018年以来,我市健康脱贫工作按照省卫生计生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治、防、提”的工作路径,以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着力在“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上下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积极成效

一是综合医保政策落实成效得到巩固。2018年1-8月,亳州市共有145.84万人次贫困人口享受“三保障一兜底(‘351’)一补充(‘180’)”综合医保政策,“一站式”即时结算医药总费用80751.73万元,总报补71766.07万元。总报补包括基本医保报销55320.42万元,大病保险报销5734.15万元,医疗救助报销6725.93万元,“351”政府兜底报销1338.73万元,“180”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报销2646.84万元。另外,全市贫困人口中的失独人员每人每月在特扶金的基础上增发1000元,瘫痪卧床和精神障碍患者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护理补贴。同时,全市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已享受健康脱贫“351”“180”政策。三县一区积极探索,分别酝酿、出台化解因病而可能致贫、返贫的边缘贫困群体的大病补充保险(如“1579”等)、大病医疗临时再救助等政策。

二是贫困患者大病救治工作强力推进。目前,我市9种大病累计筛查确诊3705人,共救治3704人,救治率达99.97%;新增6种大病累计筛查确诊5229人,共救治5226人,救治率达99.94%。

三是慢病控制预防工作得到深化。为深化慢病控制和预防,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基础信息一个都不能错、精准施策一个都不能差、政策落实一个都不能缺”的要求,在慢病防治上下足功夫。对入户了解疑似慢病或本人申请办理慢病证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慢病鉴定范围,组织人员对其进行慢病鉴定,符合条件的,及时发证到位,不符合条件的,向其发放告知单。对行动不便的贫困慢病患者,制定一套精准诊疗方案和常年服药派送计划,扎实开展免费送药服务。截至8月底,全市共发慢性病证122557个,其中2018年增发30418个,已为39648人次行动不便的慢病患者开展了送药上门服务。

四是卫生医疗机构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2018年度,全市各级计划投入8000万元,用于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全覆盖,远程诊疗工作逐步有序推进,为全市贫困村每村招录1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实现乡管村用,纳入编制管理,财政全额供给。

二、主要做法

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政策“落地”。2018年以来,全市健康脱贫工作按照“基础信息一个都不能错、精准施策一个都不能差、政策落实一个都不能缺”的总要求,市委书记汪一光主持召开健康脱贫信息采集、精准施策、政策落实专题会议3次,市委办下发关于市委书记汪一光部署涉及健康脱贫工作的会议纪要共计11次。市长杜延安在全市民生工程工作会议上就健康脱贫“351”“180”政策的落实和责任体系进行了重点强调安排。

二是迅速行动,贯彻落实省决策部署。按照省卫生计生委全面落实“保、治、防、提”健康脱贫工作机制的部署,委党组会议、主任办公会议先后多次听取健康脱贫工作汇报,研究深入推进健康脱贫工作的意见,并在召开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时,把全市健康脱贫工程作为全市卫生计生重点工作和头等民生工程任务进行具体安排布置。同时,将健康脱贫工作纳入2018年政府岗位目标、卫生工作、县级公立医院工作、乡镇卫生院工作和民生工作考评内容,强力推动健康脱贫工作落实。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开展调研督查。今年以来,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军带队5次,委主要领导带队10余次,按照制定的调研督查方案,采取入户走访的方式,对各县区健康脱贫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督查。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健康脱贫基础信息、精准施策和政策落实的情况,找出了健康脱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白了群众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做好今年的健康脱贫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是出台2018年工作要点和绘制“作战图”,逐项有序推进工作。按照省卫计委和市委关于健康脱贫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健康脱贫工作实际,出台了2018年健康脱贫工作要点,绘制了内含30项具体工作内容的2018年健康脱贫攻坚“作战图”,并按序时进度有序推进。

五是按照“三个不能”的要求,做好健康脱贫帮扶措施信息勾选和审核培训工作。在汪一光的亲自部署和指导下,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我市确定了2018年健康脱贫的十四项帮扶措施。对上述帮扶措施,由镇村干部负责入户采集信息,卫计部门负责对采集信息的对错进行审核,确保健康脱贫信息精准、措施精准。自3月以来,全市已由镇村干部勾选健康脱贫帮扶措施1332345条,由镇、村医生审核1331803条,通过审核1263293条,其中申请办理慢性病证48595条,已审核48557条,已通过39695条,未通过8862条;申请瘫痪卧床和精神障碍患者护理补贴18511条,已审核18474条,已通过17340条,未通过1134条。市及三县一区组织医共体牵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计生办人员和村医对健康脱贫勾选信息进行审核,各级卫计部门对审核通过后的健康脱贫帮扶措施逐项落实,为健康脱贫政策全面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实行“三层筛选法”,精准发放贫困人口慢病证。在去年简化程序,实行“零材料”鉴定的基础上,聚焦新增贫困户、一户多人患慢病、一人患多种慢病等三类人群实行“三层筛选”。第一层筛选,由全市村包户干部负责,对贫困疑似慢病患者名单进行摸底后在扶贫系统手机App上进行手工勾选“申请办理慢性病证”;第二层筛选由镇、村医生负责,对照扶贫系统手机App中手工勾选的所有疑似慢病患者和所有贫困户,逐户逐人进行入户审核,并填写审核结果;第三层,对审核通过需要进行慢病鉴定的对象,由乡镇卫生院在医共体内对应的县级公立医院组成的专家组分门别类对其进行鉴定,鉴定通过的予以免费邮寄发证,鉴定不通过的出具告知书,由村医留存存根后,将出具的告知书一式三份,一份交当事人,一份交村包户干部,一份交村档案室存档。

七是继续深入落实为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政策。全市5月底前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织对贫困人口开展一次年度免费健康体检,并通过健康体检,核实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及时掌握贫困人口患病和诊疗情况,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健康档案,补充完善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的信息等。

八是开展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贫困精神病人集中治疗。为深化健康脱贫工作,我市把失能五保老人由敬老院转移到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并为他们提供全天候医疗护理服务,既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温暖,又助推了健康脱贫工作,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入住失能五保老人的赞扬。截至8月份,已准备床位735张,累计入院数484人,在院401人,累计退出人员93人,完全失能五保老人有意愿入住率100%,入住老人满意率100%。全市316名不能自理的老人中有200名能够基本自理,242名不能行动的老人中有185名有基本改善,265名患病老人中有253名病情得到基本控制、60名有褥疮的老人中有49名已经痊愈。为确保贫困精神病人的集中规范救治,汪一光亲自启动,多次调度市精神病医院独立运行、救治工作;市政府出台《亳州市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医疗费用支付办法》,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行“351”和“180”政策,享受基本医保优惠政策后仍有困难的,市、县区财政每年设立200万元专项救助资金用于其医疗和生活救助。2017年5月-2018年8月,医院总门诊45691人,共计收治住院精神病人2266人;治疗好转病情稳定出院病人1837人;收治住院贫困精神病人984人次。

九是开展中医药服务,推进贫困人口实现健康脱贫。全市10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所有村卫生室建立了中医室。大部分镇村依托中医馆、室为贫困人口开展了中医药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并将服务费用纳入综合医保报销范围,进一步推进了健康脱贫工作。

十是强化县域医共体和远程诊疗服务。为方便贫困群众看病就医,我市在县域内,医共体牵头医院与医共体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开展了远程会诊、指导教育、健康管理等业务和服务。目前,各县区正在按照市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加快软硬件升级改造,进一步规范远程诊疗服务。

我市创新失能五保老人医护养新模式

让老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2017年底,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从全市脱贫攻坚重点任务的全局出发,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聚焦特困群体,扎实推进精准施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失能五保老人“即使脱了贫,也解不了困”的矛盾,主动创新失能五保老人养护模式,将完全失能五保老人安排到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进行日常集中养护,有病看病,无病护理,初步实现了全市失能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的目标,全力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基本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五保老人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中最弱势的群体,失能五保老人则是弱者中的弱者。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啃下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这个硬骨头,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效的说服力。近年来,随着五保供养制度的不断完善,其基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但是,由于五保供养制度仅限于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的基本保障,理念上没有突破,制度上缺乏创新,致使失能五保老人的日常养护服务严重缺失,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不能满足对老人更好的照顾、优质的护理、便捷的就医等需求,使其生存状况堪忧。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自主吃饭、自主穿衣、自主上下床、自主如厕、室内自主行走、自主洗澡”6项指标中,4项以上(含4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完全失能,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半失能。目前,失能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制度存在的日常护理难、医疗康复难等问题,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短板,阻碍了脱贫攻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全市农村五保对象29708人,其中集中供养8394人、占比28.26%,分散供养21314人、占比71.74%。全市五保老人26447人,占五保对象的89.02%,其中完全失能五保老人718人、占五保对象的2.42%,半失能五保老人870人、占五保对象的2.92%。完全失能五保老人供养中,乡镇卫生院日常集中养护342人、占比47.63%,敬老院集中供养108人、占比15.04%,分散供养268人、占比37.33%。全市乡镇敬老院实有房间9958间,已使用6500间,房间使用率65.27%;实有床位17136张,已使用7672张,床位使用率44.77%。全市乡镇卫生院92所,在岗业务人员5178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实有床位6228张,其中提供完全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的乡镇卫生院78所,准备供养床位735张,招聘护工181人。全市76个乡镇敬老院设置了卫生室,配备医生、护士。

在2017年多次深入敬老院、卫生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失能五保老人反映“给钱给物不如给服务”,托养护理是失能五保老人脱贫解困的最大期盼和迫切需要,2017年12月12日全市调研民政工作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汪一光提出在全市探索出失能五保老人由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提供医护养结合服务的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市卫生计生委向市委、市政府积极建言,推动建立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工作“一把手”负责制,由市、县、乡三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县乡政府负实施主体责任,卫生计生、民政、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及乡镇卫生院一把手负责具体落实。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市卫生计生委4次陪同市委主要领导专题调研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从供养人员认定、补助标准、养护工作机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统一全市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工作政策。

(二)完善工作机制,规范运行管理。市卫生计生委出台《关于全市失能五保老人集中入住乡镇卫生院供养有关事宜的通知》(亳卫〔2017〕309号)等相关文件和配套政策,明确了供养对象、供养内容、入住程序、临终管理、供养保障、落实时间及服务协议等,逐步建立精准甄别、护理管理、医疗保障、财政保障等制度,确保服务规范有序。具体来说,一是甄别工作“求精准”。在市卫生计生部门的指导下,各县区卫生计生部门牵头,民政、扶贫部门配合,对拟入住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的失能五保老人进行精准甄别,完善相关手续和记录,签订入住协议,建立个人入住管理档案,把好入口关。对不愿入住的履行告知义务并签字确认,确保“应进尽进,一个不落”。二是护理制度“三统一”。统一制定全市失能五保老人入住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规范标准,出台全市护理管理“双十规范”;统一制作工作指导手册,将失能五保老人日常照护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统一供养护理记录和培训内容,做到一人一档。三是日常照护“五结合”。把医疗日间巡诊和生活集中供养结合起来,每天对入住失能五保老人进行诊查诊治和日常生活照料并规范记录。把入院体检与日常健康管理结合起来,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依托,做到主动预防、及时诊治、连续管理、持续服务,确保日常健康管理规范。把综合医疗保障与大病救治结合起来,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关爱工程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医疗保障待遇的通知》《亳州市入住乡镇卫生院供养失能五保老人综合医保实施方案》,开展大病和慢性病分类救治,做到有病治病、无病养护,实行“一人一策”。把护工交接班管理与安全管理结合起来,严格认真交接,主动防范风险,规范工作记录。把需要医护一个不落与恢复自理能力及时退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动态进退乡镇卫生院工作机制。四是财政投入“全保障”。全市失能五保老人养护补助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年2.4万提标为每人每年3.6万元,新增财政补助部分由市、县区财政按照4:6比例分摊。各县区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卫生院供养设施改造,按照“相对集中、充分整合、边入住边完善”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食堂、医疗设施、医护资源适度改造,不大拆大建、铺张浪费。

(三)增强医护力量,保障工作质量。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提供入住的78个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专护区,完成了生活设施改造。按照护工与失能五保老人1:2的比例配备人员,共准备床位735张,招聘护工181人,将失能五保老人与住院患者一并进行医疗护理,医疗、护理人员数量和素质都得以较大提升,有效促进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推动了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提高了健康养老服务能力。

(四)加强督查考核,推进工作落实。在市卫生计生委的积极建议下,市委将全市失能五保老人供养工作任务详细分解,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和任务时限,纳入脱贫攻坚月通报;市政府扎实推动工作任务落实,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县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严肃问责处理落后县区相关责任人;市委督查室牵头督查督办,及时发现、推动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市卫生计生委把此项工作纳入2018年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考评内容,实行工作进展周报告制度,对落后县区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问责。

(五)加大改革力度,持续探索创新。在总结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大胆推进将乡镇敬老院划归乡镇卫生院托管试点工作,解决乡镇卫生院床位受限的困难,为日常集中养护对象由完全失能五保老人向半失能五保对象扩大奠定基础。每县区选择1个以上乡镇开展试点,资产管理、日常管理由乡镇卫生院负责,五保工作行政管理仍由民政部门负责,医政工作仍由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对属于贫困人口的,由扶贫部门负责做好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目前,全市24所敬老院划归乡镇卫生院托管,实行分区分类管理,日常集中养护质量明显提高。

三、工作成效

工作启动以来,亳州市卫生计生委在市、县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统一部署,统一指导,统一推进,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初步做到了失能五保老人到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应进尽进”,让精准扶贫的阳光雨露惠及到这一群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和点赞。国家扶贫部门、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司局和省政府张曙光、杨光荣等多位领导到亳州调研,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亳州此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善事。《中国扶贫》《中国健康报》等中央、省有关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多地派人来我市进行专题考察学习。现场调查及数据报表显示,完全失能五保老人供养工作有意愿入住率100%,入住老人满意率100%。

(一)健康脱贫得民心

亳州市卫生计生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思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积极回应群众的迫切愿望,把失能五保老人当亲人,将完全失能五保老人安排到乡镇卫生院进行集中供养,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短板,解决失能五保老人的实际困难,让最弱势的老人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

(二)医疗机构尽义务

乡镇卫生院为一类公益事业单位,作为亳州市失能五保老人日常养护工作的承接单位,有着卫生计生事业高度自觉的使命感和大局观,全面履行救死扶伤社会义务,全力支持脱贫攻坚中心工作,为失能五保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使其有尊严地安度晚年。

(三)老人内心得温暖

护工与失能五保老人按照1:2的比例进行配备并设立专区照护,医护人员将失能五保老人与住院患者一并进行医疗护理。经精心医疗照护后,截至8月20日,累计入院数484人,在院401人,累计退出人员83人。全市316名不能自理的老人中有200名能够基本自理,242名不能行动的老人中有185名有基本改善,265名患病老人中有253名病情得到基本控制、60名有褥疮的老人中有49名已经痊愈。这一群体明显感受到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温暖,对脱贫攻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得以提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