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抗战时期,县长高峰在亳的日子(三)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上接9月21日13版)

五、抗击敌顽,保卫政权

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位于涡河以北,地处豫皖两省交界的平原地带,是彭雪枫将军领导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西大门,所以,发展巩固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亳北独立大队成立后,为方便工作,初期仍以亳县动委会和抗日工作团的名义开展活动,随着斗争的持续深入发展,独立大队的对敌斗争也逐渐走向公开。

亳北独立大队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它的成立,标志着共产党领导下的亳县第一支抗日队伍的建立。从这个意义讲,亳北独立大队的创立,也是高凌云担任中共亳县县委书记和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期间的又一个重大建树。

亳北独立大队创建后,国民党亳县二区颜集乡民团团长、白枪会头目胡金山(又名胡松亭),在国民党亳县县党部书记长张寅生和县民团副团长杨钟的授意下,策动亳二区队制造暴乱,史称“亳二区事件”,致使中共亳县组织部部长丁静之、二区区长刘文灿、区书记马文干、区员路文华等9名党员遇难,另有孙明哲、孙明堂、鲁礼善、鲁守章等20余名共产党员遭到逮捕,给中共亳县二区党支部带来了很大损失。三区的纵食力、王金铎等共产党员,也被区队长陈子兴出卖而遭到梅振华的逮捕。为了更好地坚持斗争,高凌云、耿演武等人按原定计划从涡南转移到涡北,仍以抗日工作团的名义开展活动。

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应对反共顽固势力的不义之举,亳北独立大队成立后,即配合新四军主力,多次发起战斗并取得胜利,有效地捍卫了亳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果,也有力地拱卫了彭雪枫将军领导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据《亳县抗日根据地》1等文记载,主要战斗如下:

1、袭击伪乡公所。独立大队成立不久,为了打出军威,高凌云、耿演武即率独立大队,主动出击,一举消灭了位于涡河北岸的凤尾乡日伪乡公所,为建立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2、围歼反动黄会。1940年2月,独立大队配合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三团,分别在辛集、权桥等地,围歼投靠日军的地方反动黄会,打开了涡北抗战的新局面。

3、拔除张阁日伪据点。1940年5月的一个深夜,独立大队配合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三团九连,一举端掉了日伪盘踞的张阁据点,歼敌70余人,给敌军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亳县人民的抗敌斗志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4、痛击梅振华等反共武装。1940年5月,独立大队又协同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三团九连,在项楼一带击溃了前来侵犯的国民党亳三区区长梅振华部和国民党三支队卫立成部,胜利地保卫了亳县抗日民主政权。

5、两打耿霞甫。1940年夏初和夏末,独立大队配合第三团九连,先后两度出击,袭击大寺集的伪区署,两次共歼敌一百余人。

6、袭击马庄据点。1940年夏秋之交,高峰、耿演武率独立大队袭击并拔除了日伪军盘踞的马庄据点,并将伪区队长王功臣击毙。

1940年9月的项楼会议过后,中共亳县县委、亳县抗日民主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对亳北独立大队进行整训,并在新四军第十八团团长寿松涛的指导下,清除了原队伍中的土匪头子范金斗等异己分子,纯洁了队伍,并与第十八团九连统一合编为亳县县属独立营,营长来显吉,副营长胡大炳,教导员杨军,营部书记周发言,营部军需官郭自乐。整编后的亳县独立营,下辖3个连、9个排、27个班;一连连长黄胜全,指导员郭鑫(郭新),文化教员张展;二连连长张开道,指导员鲁升庭,文化教员王郁文;配属的主力连连长吴泰山,指导员郭维新;亳县直属队改编为警卫连,连长李海奇,指导员陈仲亮。

亳县独立营成立后,又经过了多次战斗洗礼,斗志更旺,战斗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战斗有以下两次:

1、活捉汉奸反追击战。1941年春节期间一个深夜,亳县独立营副营长胡大炳带领4名精干战士,悄然潜入敌占区亳县县城,活捉了一个汉奸。归队途中,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却意外被敌人发现。上午十时左右,胡大炳等且战且走,百余伪军在后紧追不舍,情况危急万分。但胡大炳他们临危不惧,连连开枪反击,打死打伤伪军多人,一直打到天近傍晚,敌人虽人多势众,却一点都未能占到便宜,又见天色已晚,只得退缩回去,胡大炳他们则成功地将汉奸交给了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审。此次抓捕汉奸暨反追击战,亳县独立营以仅有的5人之力,打退了百余敌人的围追堵截,最后竟大获全胜,并押着俘虏凯旋,大振了我军的军威,鼓舞了亳县民众的抗日斗志,称得上是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个经典性战例。

2、大吕庄围歼马允武。1941年1月29日,国民党反共顽军第二十支队副队长兼亳县自卫军司令马允修,率部4个大队1000余人,与国民党顽军骑兵第三师狼狈勾结,强行侵占了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所辖的观音堂乡的大吕庄和吕庄户,并企图以此作为桥头堡继续向豫皖苏边根据地的纵深地区侵犯。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亳北独立营奉命与新四军第四师第十八团主力配合,决心给来犯之敌予以有力的回击。2月1日晚上8时,大吕庄战斗拉开了序幕,独立营与十八团的指战员冲进了大吕庄,仅用3小时就攻到了马允修的指挥部。马允修在惊慌之下,一面下令拼命抵抗,一面固守待援,企图等待相距不远的耿后寺的顽军骑兵第三师前来增援。又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马允修见抵抗不住,只得带着十几个亲信逃跑了,其他不是被打死,便是被活捉。大吕庄一战,歼敌近千人,缴获步枪300余支,轻机枪2挺,手枪10余支,子弹7000余发,手榴弹100多枚,且我军仅以轻伤2人的代价就取得了辉煌胜利,打退了敌顽的猖狂进攻,胜利地保卫了亳县抗日民主政权和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中共亳县县委和亳县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后,在高凌云、李任之、王华等人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培养骨干分子,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打击敌人,武装自己,巩固发展了亳县抗日民主政府,有力地拱卫了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截至1941年上半年,高凌云领导的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很快,地域也越来越大,南到王汉桥、大兴集与涡阳接壤,北到夏楼、马张桥与河南毗邻,东靠河南永城,西至武家河,共有300余个大小村庄,拥有3万余人,与涡、蒙、永、夏等县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个影响数省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

高凌云在亳县工作期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行之有效地开展各种工作,特别是在联络统战、建立组织、宣传鼓动、发展党员、创建武装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佳绩,为亳县及其附近地区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而又可贵的贡献,得到了以彭雪枫将军为首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的高度评价。

为进一步发展我党领导下的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壮大共产党领导下的亳县地方抗日武装,扩大抗日宣传效果,高凌云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又协议在颜集乡开办保甲长训练班,每期十天到半月,前后共开办了2期,培训200余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训练班里,高凌云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政策,培养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加入共产党组织,同时在各乡村建立由农民为主的民兵组织,保家卫国,共同抗日。

1941年1月初,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战斗在皖南地区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转移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了九倍于我的顽军围攻,新四军将士被迫自卫还击,除少数在傅秋涛等人的率领下突出重围外,其余不是牺牲便是被捕。事变后,战斗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统一改编为新四军,并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后由饶漱石接替)。

但是,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不但不收敛其反动行径,反而变本加厉地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进行围攻。在此情况下,国民党亳县反动武装卫立成也伙同马允修等部,向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猖狂进攻,企图一举铲除亳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命所部一个旅乘机攻占了涡亳交界处的义门集等地;而长期盘踞于此的土匪陈纯一、侯本生等人,也趁机向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反扑。

面对复杂而又严峻的斗争形势,高凌云与县委一班人,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决定对来犯之敌予以坚决的痛击,保卫亳县抗日民主政权的胜利果实。于是,高凌云他们提出了保卫亳北抗日民主政权的自卫策略:坚决抗日,消灭日伪,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策略上,高凌云及时制定了打土(当地土顽)、拉广(桂军派系),既打又拉的方针;在战术上,避开敌人的正面进攻,采取游击迂回战术,消耗敌人精力,寻找歼敌时机,配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歼敌。

1941年2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共亳县县委书记李任之奉调泽东地委担任书记,县委书记改由王华接任,赵卓如任县委宣传部长,王建中任县政府民政科长。随着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党的建设和武装建设发展也很快,截止到1941年5月初东移前夕,高凌云在亳县发展中共党员80余人;县乡武装发展到600余人,各乡先后也都成立了自卫队性质的群众武装,仅蒋集乡一地,参加自卫队组织的青壮年就达1000余人。对此,鲁博华在《枥下话当年》一文中曾补充写道:

肖夏楼、鲁房楼、鲁刘楼等村庄成立了儿童团,加入该组织的儿童约八百余人,建立了四个大队,一百三十个中队,这些儿童们白天协助自卫队员查岗放哨查路条,晚上唱抗日歌曲活跃人们的情结。上述这些组织在对敌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

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后,反共顽固派并未收敛,并变本加厉地与日伪相勾结,纠集了9个师的重兵,轮番向彭雪枫将军领导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猖狂进攻,反动气焰甚嚣尘上,企图一举将新四军第四师主力消灭在豫皖苏边区。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形势日益恶化。彭雪枫率领的英雄四师健儿,面对强敌,毫不屈服,被迫拿起武器,奋起自卫,在经过了三个月的艰苦卓绝的反顽斗争后,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最后被迫在一个东西长百里、南北宽三十里的窄长地区周旋作战。在此情况下,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敌斗争陷入日、伪、顽、匪的包围与夹击之中。

为了顾全抗战大局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也为了保存实力和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彭雪枫将军率四师主力,奉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命令,准备撤离豫皖苏边根据地,向津浦路东地区转移。

1941年5月1日,时在亳县抗日民主政府观音堂乡秦楼的中共亳县县委书记王华和县长高凌云,接到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委书记吴芝圃的指示:以最快速度通知县委、县政府和独立营,务于翌日到丹城集结待命。接到命令后,高凌云、王华深知形势严峻,刻不容缓,于是立即集合中共亳县县委、亳北抗日民主政府和亳北独立营的所属人员,连夜向丹城进发,共产党员李云峰、鲁博华、鲁守章、鲁洪波、鲁瑞华、苏有才、刘一樵、白忠勋等皆因本地人,仍留守亳县并转入地下活动,并奉命在张集秘密成立中共亳县工作委员会,隶属中共淮北区党委路西地委领导(同年12月改隶中共宿东地委),孙明哲任书记,鲁博华、李云峰为委员。亳北独立营则改隶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中共亳县县委和县政府干部则编为一个大队,随主力东进到津浦路东,张辑五任大队长,王学武、李任之任正、副政委。在丹城,经过一天的紧张准备,于5月3日傍晚,高凌云率队随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向津浦路东开拔……

至此,彭雪枫将军领导的轰轰烈烈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黄金时代遂告结束,而高凌云在亳县所从事的抗敌斗争的经历也告一段落。

六、名留史册,泽被亳涡

抗战时期,高峰(高凌云)同志在亳县的战斗经历,以及他对亳县在建党、建政、建军和统战联络、宣传抗战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才能和贡献,并得到了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人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等人的高度评价。此外,他还是一代传奇名将彭雪枫的密友之一,彭将军在1941年9月28日给爱妻林颖的信中还写道:“高峰同志,……隆情盛谊,何胜激感!尔后益当努力为党奋斗,以副多年战友之雅望!”由此也可以看出,彭、高两位前贤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英雄相惜的真挚情谊。基于此因,彭将军在率四师主力转移到津浦路东后并开辟淮北抗日根据地时,又将创建和开辟运河特区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交给他来完成。而事实证明,高峰同志也没有辜负彭将军对他的信任和“雅望”,再次圆满地完成了彭将军交给的光荣任务。

在亳期间,高峰同志遵照我党指示,化名高凌云,赴安徽省亳县开展抗战工作,先后担任亳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县属抗日工作团团长、中共亳县县委书记、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等职,并亲手创建了由我党领导的亳县第一支抗日武装——亳北独立大队,兼大队长和政委,同时又创建了亳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对我党在亳县的建党、建政、建军以及统战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且对彭雪枫将军领导的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也起到了有效的拱卫作用。

高峰同志才气过人,文武双全,又转隶多职,兼职党政军,并以才而甚得彭雪枫将军的称评嘉许。作为抗战期间亳县党建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不但组建并恢复了中共亳县县委,创建了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根据地,还亲手创建了亳北抗日独立大队(后改为亳县独立营),培养了一批党政军人才,为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特别是亳县的抗敌斗争,作出了积极的创造性的贡献。在亳县工作期间,他从抗战大局出发,从统战联络入手,在发动群众、宣传抗战、建立亳县县委和亳县抗日民主政权,以及创建武装、对敌斗争等方面,在亳县的抗战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并以其卓有成效的建树而名留史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