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药都”升级为“世界中医药之都”,中药材品质至关重要。为了给中药材市场保驾护航,我市成立了市中药材进出口检测中心、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和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效成分含量等,检测结果获得全球多个国家认可,让中药材出口更有“底气”。
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
让假冒伪劣无处藏身
“部分成团装,有酒精气味……”10月24日上午,在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记者见到了一份麝香的检测不合格报告。报告称,正常的麝香具有的性状应该是“质软、油润”。
据了解,这份麝香来自亳州经开区建投世纪花园附近的中药材经营者刘某,是执法人员随机抽检到的。
还有一份检测报告是关于浙贝母的,样品是执法人员从康美中药城7区一位姓王的经营者那里获得的,其性状和鉴别都“过关”,检测结果为合格。
“我们一年的检测量有两千五六百批,主要是执法抽检的样品。”该中心负责人施志顺介绍,该中心可对100多种常见中药材进行检测,他们将确保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检测行为的公正性以及结果的准确性,这些检测结果将成为执法部门对假冒伪劣中药材经营者进行处罚的依据。
在检测室,技术员史学礼正在对一份白芍样品进行检测。他取出一点白芍粉末放在玻璃片上,滴上水合氯醛,然后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药典》对白芍在显微镜下的特征描述很清楚,我们将根据这些特征判断检测的样品是否合格”。
除了显微镜鉴别,该中心还有光谱、色谱和经验等鉴别方式。不论是假冒还是伪劣的中药材,在这个检验中心,都逃不过技术人员的眼睛。
市中药材进出口检测中心:
让药企走出国门更有“底气”
相对于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位于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园区内的市中药材进出口检测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进出口企业的中药材进行“把关”。该中心也是我市第一家可以做中药材专业检测的第三方机构。
在检测中心的实验室里,技术负责人李刚正在用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做检测。“我们检测中心有进口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一系列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齐全的检测标准。”李刚介绍,他们可开展中药材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二氧化硫、黄曲霉素、含量测定、水分、灰分、挥发油等200多项检测项目,基本上涵盖了国内和国外对内销和出口中药材的主要检测要求。他们检测合格的中药材还可享受海关免检。
据介绍,该检测中心是2009年7月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同年11月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书。“检测中心的检测结果,目前已经获得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全球70多个国家的认可。”李刚说,2017年他们共检测了约10400批次的中药材,服务了400多家药企。
这些企业中,协和成药业的检测量占到了总量的六成。作为我市中药材出口的龙头企业,协和成药业2017年出口额达到了2.1亿元,他们把一部分功劳记在了检测中心头上。“以前检测需要送到省里,一般需要二十天左右,有时候还要在那里等结果,现在检测中心就在我们公司园区内,检测非常方便。”协和成药业副总经理周颂东介绍,现在检测最长7天,有时候3天就能拿到检测结果,“不仅给我们企业节省了成本,还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该检测中心主任魏庆红介绍,通过检测公共服务的开展,不仅大大降低了我市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出口效率,同时还有效从源头上对出口中药材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确保了出口中药材的品质,提高了其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水平
除了上面两家检测中心,我市还有一家高规格的检测中心,那就是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中心是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批准,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基础上筹建的国家级质检中心。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安排,我们可以承担全国范围内的中药材产品的抽查和监督工作。”该中心主任王德胜介绍,他们前一阶段帮助湖北省通城送检的一批中药材进行了检测,
“我们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实验室资质认定(国家级CMA/CAL)‘三合一’评审,可开展40个参数、595种中药材类产品检测”。
除了监督检测,该中心还承担着科技研发的重任。“亳州虽然中药材种植面积大、从业人员多,但我们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王德胜说,目前很多中药材的加工还在沿袭传统的粗放式的加工方式,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整体偏低,中药材的附加值较低,在国际上也缺乏竞争力,“我们中心正努力通过引进专业型人才,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我们亳州中药材产业各个环节的专业水平”。
此外,该中心还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每月定期为药企相关人员提供免费的专题讲座,目前已经有100多家药企的工作人员参与了培训,“我们的培训注重实用性,通过专家的讲解,企业的人员可以即学即用,经常来参加培训,他们的业务水平也会有明显提高”。
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朝着目标稳步迈进
201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亳州打造成为“世界中医药之都”,市政府已经明确了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首批70项重点工作任务,并交办到相关部门,目前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营造的利好政策环境,我市不断推动现代中药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6.3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30.5万亩,中药材专业市场购销额近300亿元。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药业工业企业161家,通过GMP认证企业157家。2017年医药制造业全年累计实现产值342.1亿元,同比增长29.6%。全国中医药百强企业已有55家落户亳州。全市目前现有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中心49个、CNAS认证检测中心2家,中药类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5家。
“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药企需要走出国门,我们希望能为药企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提升它们的国际竞争力。”李刚说。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市中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中药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中药商贸流通收入突破1000亿元,“三个千亿”目标催人奋进,中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中药流通、中药材国际贸易、中医药科技支撑、质量控制、标准化建设、中医药大健康、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商机无限,亳州正一步步朝着“世界中医药之都”的目标稳步迈进。(记者
蒋加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