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农村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回首农村改革初期的探索过程,小岗村实行的大包干代表了当时落后地区农村改革的方向,是各种形式的联产责任制的升级。包产到户政策推动农民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符合农民的愿望,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治理现代化为趋向的改革目标。包产到户政策经过了曲折的演变历程,先是农民冲破政策禁区的自发行为受到地方领导干部的默许支持,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开展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中央在政策上给予突破,承认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最终实现了理论上的突破。梳理这一政策的演变历程,对今天的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领导担当精神相结合
反思包产到户政策演变的历程,只有不断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尊重群众的选择,改革的活力才会竞相迸发,改革的成果才会日益彰显。尊重群众的选择,意味着群众必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责任和利益相对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拼搏进取,主动有为,释放充分的创造力。马克思指出,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在社会形态的发展中,人对物的依赖性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就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权,根据市场的需要去自主的组织生产,体现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尊重群众,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党群关系正常化的必要条件,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创造条件让人民当家做主,群众才会理解支持政府的工作。
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担当精神,要敢于为群众担责。正是由于省、地、县三级党委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抵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率先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积极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双包”政策才得以在安徽发展壮大,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基层工作异常复杂的情形下,激励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既要完善容错免责、鼓励激励的工作机制,又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出台新时代鼓励干部积极干事有为的相关政策,为领导干部改革创新保驾护航,不断激发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尊重区域差异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尊重区域差异,不搞“一刀切”,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尊重区域差异与尊重群众的创造活力是一致的,是尊重矛盾特殊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表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尊崇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农民毫无创造力可言,农村的活力、农民的积极性被压制殆尽。不尊重个体的创造性,也更谈不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对于包产到户,中央也没有“一刀切”,而是强调尊重地方的自主权,中央也没有处罚任何一个抵制包产到户政策的干部。我国区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在制定政策时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允许地方根据实际在不违背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对政策适时调整和完善,以更好的契合本地实际情况。
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我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重要经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逐渐增强,某一领域的改革会对其他领域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协同配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改革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只有整体推进、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
农村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以发展为了人民为宗旨,这样的改革才能成功。农村改革最初是没有蓝图的,但有明确的方向——即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对未来怎么发展迷茫之际,这种明确的方向能激励着各级干部不断创新,转变长期形成的错误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在这样的根本目标的指引下,借鉴所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利用人类社会一切有益成果,来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对深化改革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深化改革的路径更加明确,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密切结合。
注重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改革的实践和理论的相互推动、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特征。包产到户政策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的产物。农民自发进行包产到户,不断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种实践创新推动了政策的转变和理论的创新。对包产到户进行理论创新,以追求包产到户的本来意义,清除极左思想障碍,更坚定了改革的自觉。通过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让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个人与利益直接关联,充分释放人的固有潜能,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两权分离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继农村改革后,各行业各领域的改革加速推进,从而引起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无往不胜的关键。
(朱磊,本文入选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暨第15届长三角地区党校校长论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