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林
又逢周末,提前买好物品,驱车百十里看望家中的老娘。
老娘76岁了。去年国庆节期间,突患中风。经过半年多的救治,医院也无力回天,落下个半身不遂。出院后,她只能手持拐杖,孤独地坐在门前的藤椅上,看着村中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脸的落寞和无奈。
不能自理,穿衣吃饭离不开照顾。这样的情形,让远在百里之外的我,一直挂念她。
每次归家时,我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打扫卫生。碎纸片、旧衣服、用完的药瓶……但凡有碍观瞻的,我都清理一下。父母老了,心境也跟着老了,父亲即使得闲,但也懒得打理家务。面对这凌乱的环境,我不禁感叹,年老无求,时日不多的父母,会不会和这老屋陈旧的家具一样,最终走进历史的荒芜?
二十天前,那一次回家。我坐在老家的堂屋,环顾屋内,发现餐桌前的藤椅已大窟窿小眼睛,藤丝散乱低垂,破败不堪,那情形似乎在无声地叙说着岁月的沧桑。
我问母亲,椅子都烂成这样了,为啥不换几把新的?
母亲笑了笑说,万物都有生命。这些藤椅,像你妈我啊,也经历了年青、中年,最终走向老年。现在它不和我一样,正处于生命的暮年吗?这几把藤椅还是你从古城集买的,用了很多年了,不舍得扔啊!
都啥时候的事啦,椅子还是我买的?这些陈谷子烂豆子的事,我已经记不清了。望着这些旧藤椅,我苦笑着无语。
回家的路上,我给在街上的弟弟转了钱,告诉他买几把新的藤椅回家,把家中那几把旧椅子扔了。
然而,等我再次回到家中,才发现情况根本没有什么改变。
四把新椅子静静地放置在堂屋里,旁边是那些缠了许多布条的旧藤椅,新旧椅子陈列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犹如隔代人,各自默默地站立着,不言不语,任墙外花开花落,空中云卷云舒,却没有半点沟通与融合。
见此情形,我不禁暗自生气母亲的固执。我问母亲,新椅子都买回来啦,还要这些旧椅子干啥?不舍得扔,就把这些旧椅子用斧子劈了,搬到厨房里去烧火,屋内要收拾得干净些。屋内干净了,心情也舒畅了,身体自然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母亲见我生气,叹了一声:我哪是不舍得扔啊?你兄弟从街上买回的这几把椅子,座位低,我坐在上面站不起来啊!还是老椅子高些,我起座方便……
啊!闻听此言,我内心一阵不安,一阵无语。是我粗心了,我怎么没有想到她腿脚不便,需要高一些的椅子?而我却自以为是,反而去责备她的固执。母亲今天不说出来,恐怕我永远不知道她内心的想法。她不说,竟原来是怕违拗了我的心!
现在我才明白,我给她的,竟是她不需要的;而她需要的,而是我根本没考虑到的。
不由地想起每次回家,带回来的大多是米面油、鸡蛋、牛奶、药品等生活用品。我认为不缺爸妈吃和穿,有点零钱花,生病有药医就足够了。而我什么时候真正地弯下腰,静下心,耐心地听听父母的想法,想想他们的感受?有吗?好像没有。
现代人对于年老父母的伺候好像远没有古代人那么尽心尽力。以至于社会上多次出现孩子在远方工作,老人留守家中,去世多日而无人知晓的荒唐事情。抛却“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现代人正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典故:
有一天孔子和子游探讨孝道问题。孔子感慨说,如今的人们,都只把赡养父母当成孝道,但是家中的牛马,也是每天都给吃食的,如果说孝道只是赡养的话,那么和养牛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的由来。
由此可见,作为子女,对待年老的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更要重视与父母精神上的陪伴与交流。如果对待父母仅仅限于一天三餐,而不跟他们多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作为子女是不够格的,同样,这种方式的孝道也有悖于我们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要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