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机会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游玩,从潜溪寺南行至宾阳洞的半道上,可以看到路西崖壁有一小石龛镶嵌一块石匾,高约70厘米,宽约198厘米,上面刻着一副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陈抟碑”。
亳州名士陈抟,集政治、哲学、道学、社会科学、医学、棋艺于一身,不愧为道家学派一位全才。但陈抟在书画艺术方面的造诣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留下的墨迹有刻在四川安岳、潼南、峨眉山、陕西华山、山东蓬莱仙境等地的“福”、“寿”二字石刻。此二字独具特色,内含“田给予福,林付长寿”八字。寓意是宣传道家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粗食布衣等哲学思想。再者就是洛阳龙门石窟这副碑刻。因陈抟最初将此十个字书于纸绢,故又称“陈抟十字卷”。据碑上刊刻的清同治七年(1868年)陈肇镰等人的考识说,陈抟的“十字卷”当书于碧虚观,挂在华山白云堂壁,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被人窃去,中经明、清流传摹刻。陈肇镰得此墨卷后,于同治七年夏使人刻于此处,即现在的“陈抟碑”。对联所表现的内容,一说是陈抟对道家始祖老子的颂扬,一说是赞扬自己不凡的才华。从陈抟经常揽镜自照言己“非仙而即帝”的自负来看,当是自己自命不凡的写照。
从“陈抟碑”的字体和历代书家对“陈抟碑”评价来看,陈抟书法应师法于北魏石刻《石门铭》,这种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平稳中透着奇崛,方正里蕴藏张力。难怪书法家评价这副对联“开张奇崛,奇逸俊美。用笔于矫健灵动之中,参以锥辣之趣,结体奇险,势态堎嶒,虽然很少有奇带萦回,却能承上启下,笔断意连,是联中稀有珍品”。
1925年上海书局出版的《名人楹联真迹大全》影印了陈抟的这副对联,并附有三则跋语,其一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石延年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距陈抟辞世仅51年,跋文为一首七言诗:
希夷先生人中龙,
天岸梦逐东王公。
酣睡突醒骨灵通,
腕指拂拂来天风;
鸾舞广莫凤翔空,
俯视羲献皆庸工。
投笔再拜称技穷,
太华少华白云封。
诗说陈抟的书法超乎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上,对陈抟的颂扬,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另一跋语说道陈抟书法对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康有为的影响。书法界公认康有为的书法与陈抟有师承关系。据张大千讲:“书坛名家清道人(李梅庵)花了四百块钱购得宋朝陈抟(希夷)写的一副对子:‘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对联刚刚挂上半天,就被康有为见到。他借去欣赏,直到清道人去世,对子也没有归还,只是送来一副挽联和六块大洋作为奠礼。后来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农髯)对康有为的所作所为愤愤不平,要为清道人的家眷讨还公道。他写信给沈子培(寐叟)说:‘梅庵身后这样穷,更生(康有为字更生)真太对不起老友了,他如果不把陈希夷的对子还清道人家属,就非送一千元奠敬不可,不然我就要请律师和他打官司。’最后,钱是送了,对子依旧不还。①
”可见康有为对陈抟书法的喜爱和崇拜程度。该联后来不知去向,据说流落海外。
①王舒
《闲话“圣人”康有为
》《领导文萃》2004年第04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