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乡画家春节期间
手绘40幅油画
日前,亳州发布和亳州晚报官方微信刊发了亳州走出的画家陈士斌教授的一组油画。该油画是在他春节回乡探亲期间,满怀对家乡的情感,以北关老街为素材创作的。17幅色彩分明的油画,数不清的儿时记忆,再配上作者简短的回乡感言,引发了众多亳州人的“老街情怀”!
接受采访的当日,陈士斌仍在伏案作画。那日,他去了亳州老街爬子巷和八衣庵,正准备分别将两处老街中的元素勾勒进画中。
“面对故乡熟悉又陌生的场景,竟然对旧貌新颜不知如何下笔,仅流连忘返于儿时玩过的街巷、院落、小桥与河岸。”陈士斌说,这些天他故地重游了很多老街巷,却无法找回老街曾经的模样,绘画并非拍照,大家看到的画面也并非原来的场景,是通过笔触、点线面、色彩和肌理表现出来的,是经过语言转换过的。其实,每幅作品画的都是他心中的风景,里面承载着太多的情感。
陈士斌少年自习绘画,现在大连居住,为大连艺术学院教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1月12日晚回到亳州探亲,第二天就开始精心创作,将去过的所有老街都描绘出来,就连年三十那晚还在画。
在亳州的十余天时间里,陈士斌共作画约40幅,这些画全部以北关老街为素材,画面中呈现的有城门楼南的小街、洪济桥、白布大街、打铜巷等。而亳州发布和亳州晚报官方微信选登的17幅油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陈士斌告诉记者,画画已经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一天不拿画笔心里就会不自在。特别是看到亳州的老建筑后,更是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每幅都有他的儿时记忆和思乡情怀
据悉,陈士斌的老家就位于北关老街洪济桥,父母早年离世,家中还有四个哥哥和嫂嫂。由于工作原因,陈士斌回乡的次数并不多,上次回乡已是两年前。
“尽管如此,儿时留在老街的记忆仍清晰印在脑海,经常梦回故里,回到小时候。”陈士斌说,他创作的每幅油画,就是想用初心回到儿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过去的风景,因为老街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他的儿时记忆和对家乡的思念。
正如陈士斌为油画配发的回乡感言里叙述的那样:从洪济桥到北门口,要经过叮叮当当的打铜巷,小时去白布大街打酱油,常常忘记大人的交代错买成了醋。那些把废旧铜片变成勺子、铃铛、铜壸的工匠手艺,常让人去模仿和琢磨。白布大街的染坊,顺昌杂货店的糕点,当街加工梳篦的工匠,以及北门口的马糊、牛肉馍等,都让人流连忘返。
“这些都被我画了下来,算是‘立此存照’,毕竟人都有乡土情结,尤其是上了岁数以后。”陈士斌告诉记者,他已是花甲之年,本身就比较喜欢老建筑,而北关老街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激起他的创作欲望,因为它们都留下了亳州的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传承性,因为它与亳州人的生命、亲情、生活相关,它的符号甚至就是你自己过去的符号。
一组油画唤醒药都人的老街情怀
北关老街是亳州厚重历史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老街情怀”不是漂泊游子的专属,常年生活在这里的老亳州人内心同样有这种特殊情怀,陈士斌的这组油画刚好唤醒了他们的“老街情怀”。
陈士斌的17幅老街油画在亳州发布和亳州晚报官方微信上发布后,引发了众多网友关注,当日点击量就已破万。很多网友纷纷留言互动,“老街情怀”迅速蔓延开来。
网友九痴一清说,他当天的微信头像就换成了陈士斌画的那幅打铜巷,因为他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年,一看到这幅画就想到了那里的街坊邻居和满满回忆,这种感觉真好!
网友九木也留言道,陈士斌是他知青岁月就熟悉的画家,虽然现在离开了亳州,但从他的画里,都能找到浓浓的亳州味道。
还有下面这些留言,很多网友看后,感情线瞬间崩塌:
“人虽已离开,但心依然在童年的故里,七十年代曾在老街吃过烤红薯,陈老师的作品一下又把我带回到四十年前的亳州,感动得想哭!”
“这些画让亳州的一辈人都能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只有在老街生活过的人,才有如此情感,才能描绘得有声有色。”
(记者 郭玉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