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风雅中国扇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古时,炎炎夏日,扇子是人们纳凉驱蚊的生活必备品。

说起扇子,最著名的一是要数三国期诸葛亮手中那柄呼风唤雨运筹帷幄的羽毛扇;二是要数西汉班婕妤表情达意的丝绢扇。“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但据史料记载的扇子,要比这个时代久远得多。相传扇子为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所发明,被晋朝崔豹记载在《古今注》里。扇子最初的出现,就是为了纳凉驱虫,人手一柄方便实用。

但中华民族一向有在物品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慢慢人们就不再满足于扇子的实用,而开始在扇骨扇柄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在扇面上画上各种花鸟鱼虫,让扇子不但实用而且赏心悦目起来。

最早对扇子进行雕刻绘画的都是些普通的工匠。他们没有那么多讲究,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擅长,大家谁想刻个什么就刻什么,谁想画什么样扇面就画什么样的扇面,五花八门,随意性很强,满满的古朴之风。后来渐渐有雕刻绘画方面的专业人才出现并加入了进来,通过他们的双手制作出来的扇子,渐渐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艺术家们的智慧,赋予了一把把普通扇子以艺术的气息,成了一件件难得的艺术品,具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致使后来有人拥有扇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为了收藏。这时慢慢就有了我国四大名扇的产生,它们分别是江苏的檀香扇、四川的竹丝扇、广东的火画扇和浙江绫绢扇。从名字上就能想象得到它们的材质和精美。

远古走来的扇子,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对扇子情有独钟,扇子在他们的手里既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寄托。在中国文人看来,扇子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用品,托物言志的意义远大于它的纳凉驱蚊。文人墨客们通过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胸臆展抱负借古讽今,一扇在手,万千风流。

扇子同时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古时官员多是文人出身,达官显贵出行时会随身携带一把折扇,相见作揖打拱间尽显温文尔雅。把扇子摇到出神入化尽人皆知的,当然还是要数三国诸葛亮,空城计里那份气定神闲,足让司马懿羞惭千年。

这扇子与女子,那就更是千娇百媚。女子手中的扇子,多是以丝绢做成团扇,象征团圆欢聚之意,细腻温婉。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宝钗团扇扑蝶的情景,娇媚婀娜。一柄团扇甚至可以作为定情之物,古往今来,演绎出多少美丽动人的浪漫故事。相传,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河边浣纱时,心灵手巧的她就是用麦草编结成扇子,并用丝线把自己的容貌绣在扇心上送予范蠡,从而定下百年好合誓约的。

中国扇子,材质多样,造型百变,加之能工巧匠的雕刻染烫、文人墨客的书法绘画,使得它们个个都成了上乘的艺术珍品。除了就地取材的麦秸扇、香蒲扇、芭蕉扇等以外,更是有着诸多的品种,琳琅满目。

羽扇,它的扇面由孔雀、鹤、雕、鹅、雉等动物羽毛制成,扇柄多以木、竹以及动物骨骼制成。它除了作为扇子纳凉驱蚊的主要功能外,还被在宫廷里用作歌舞的道具,成分为宫廷礼仪的一部分。

折纸扇,它是最为普及最为大众化的扇子,制作也简单些。它以细长的木料制成扇骨,在一边用钉子固定住,另一边展开为半圆,上裱糊以绢或纸既成。

象牙扇,顾名思义是用象牙制作而成。象骨骨质细密坚韧,便于雕刻并可染色,是制扇的名贵材料。从前只有宫廷、达官显贵才能用得起此扇。

真丝扇,据史料记载,它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用料是以真丝绸缎为面料,做成的扇面色泽优雅而沉静,有一种温文的气质。它不但可以用于观赏收藏,也是馈赠友人的佳品。

檀香扇,它是用檀香木制成,其木质坚硬,便于雕刻成各种的图案花纹。檀香木有着天然的香味,手中轻摇,馨香四溢,别有一番意趣。

绫绢扇,是比真丝扇更高级的一种纨扇,主要使用于宫廷,它以更加细腻洁雅的纱、绫、罗等上好的绸缎制成,扇面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色泽温润光亮,是贵族妇女的玩赏之物。它们主要产自蚕桑丝织业发达的江南苏、浙,尤以苏州制作的最为精良。绫绢扇以铁丝做外框,丝绢糊面,彩带沿边,再以书画、刺绣、缂丝等饰以扇面,做成之后美轮美奂。

后来,精美绝伦的中国扇,渐渐引起了诸多域外人士的浓厚兴趣。随着水、陆丝绸之路的开辟,国扇终于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贸易中,给国人带来美好声誉的同时,更是创造丰厚的利润。一时间,同丝绸制品一样,欧洲贵妇们也以拥有一柄中国折扇、纨扇等为无上荣耀。这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风靡一时。

小小一柄古扇,从我们聪慧的先人开始,经过数千年衍变一路走来,已从最初的简朴实用发展到今天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珍品,并荫及后代子孙。这是先人最好的发明之一,也是最美的发明之一。

前人制扇,后人享福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