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香包折射中医药大文化

2022年01月30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香包又叫香囊、香袋、荷包等,香包内装气味浓郁的中药材,香气扑鼻。端午节佩香包,有避邪、驱瘟、辟虫之意,古代青年男女还用香包来表达爱意,香包也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说的就是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香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常有记载,三国诗人繁钦作《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后。”;宋秦观《满庭芳》词云:“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中写到的“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香气多是女子身上的香囊。

端午节期间,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医药文化收藏家韩志军在端午香包文化节上,展出了自己收藏的部分清代香包,本报在此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近20年来,韩志军收藏了约200件香包。早先,他并非是刻意收藏香包,而是缘起中医药盛装器具收藏,藏品多了,他开始有意识地交换、收购香包,便成了一个独立的门类,目前藏品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香包为主。这些香包形态各异,有知了、金鱼、蝙蝠、葫芦、元宝等各种动植物及器物造型;做工囊括了粤绣、苏绣、满族刺绣等方式;地域包括塞北江南、中原地带兼有。再搭配精美的流苏挂穗,件件古典韵味十足。

韩志军表示,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每到端午节,夏季来临的时候,人们便开始佩戴香包,“我小的时候,街上还有专门售卖香包配料的店铺。”而男女香包的佩戴也有讲究,或以颜色区分,或以阴阳区分,也有的根据形状判定,比如葫芦状的为男性佩戴,元宝状的多为女性配饰。后人也可以从根据型以及所用布料、丝线、针脚等来判断香包的年代、产地等。

除了布料、丝线外,这些香包上还有琉璃、翡翠等配件,因皆为手工制作,每一件都有些许差别,因而多了几分神韵。韩志军指着一个颜色鲜艳的红色琉璃珠说:“这个珠子历经数百年依然鲜艳夺目,而这些琉璃制作的配方恐怕已经鲜为人知了。”

在一件香包挂饰上,左右两条小鱼栩栩如生,甚至连每一片鱼鳞都层次分明,工艺不厌其繁。韩志军表示,善于针织女红的古代女子,常常用制作香包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女子之间相处,也会互相炫一下自己的手工,也因此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许多的心思与技艺。

据他介绍,这些香包里所装的多是芳香类或者具有消杀功能的中草药,如丁香、薄荷、薰衣草、白芷、肉桂、佩兰、艾叶、冰片、藿香、樟脑、陈皮等,避邪、驱瘟、辟虫功效较为明显。他认为,这些藏品如果进行相关衍生品的开发,有助于丰富药都亳州的中医药文化,提升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在香包文化节上,我市知名词作家、中医药文化研究者毛新安现场朗诵了自己的作品《香包情》,我们从中也可以一窥香包文化的魅力:

金丝线

银丝线

点翠镶嵌丝绣缝

蝴蝶袋

平安符

香包衣襟拴孩童

丁香藿香七里香

白芷艾叶和川芎

苍术菖蒲高良姜

桂皮冰片和甘松

开窍醒神也祛风

解毒止痛又杀虫

君不见甲骨文字紫燎香

香草焚熏驱害虫

君不见春秋战国佩香缨

祈福辟邪已成风

君不见江篱辟芷皆香草

秋兰为佩离骚颂

君不见贵妃香包绝玄宗

囊入君袖泪纵横

葫芦形

石榴形

一针一线蕴柔情

挂腰间

放枕边

睹物思人情入梦

顶端的五彩丝绦悬床帏

下端的珠宝流苏纵情风

小小香包女儿情啊

便有千缕相思凝结成

芳香诱销男儿魂啊

纵使万般魅惑情场中

(记者 路振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