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亮,清初亳州人,亳州籍武将韩斌的家仆。苑亮赴死时,虽然只是一介奴仆,却因其义行而被《清史稿》列传记载。
从韩斌的父亲到韩斌的儿子,苑亮一生服侍韩家三代人,忠心耿耿。韩斌的父亲年轻时,曾被人诬告,因为他当时正在太学读书,不在老家,衙役抓不到韩父,便把苑亮抓来,严刑拷问韩父在哪。苑亮牙关紧咬,被打得奄奄一息,也没有吐露一个字。
韩斌是清顺治辛丑科二甲第一名武进士,于康熙十年担任福建兴化中军守备,当时苑亮并未跟随韩斌去福建,而是在韩斌的老家服侍韩斌的儿子韩世晋。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诏撤销“三藩”,平南王吴三桂举兵反清,掀起了著名的“三藩之乱”。康熙十三年三月,驻藩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反清,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与吴三桂合兵,进攻江西。韩斌身在福建无法脱身,又被耿精忠胁迫,无奈之下只好屈服,耿精忠任命他为副将。
韩斌颇有将才,早就受到耿精忠赏识,因此耿精忠多方笼络韩斌,以求韩斌为其所用。为了断绝韩斌返归清廷的心思,耿精忠故意散布流言,称韩斌全家已经被清廷以谋反罪杀死。韩斌不愿意反叛朝廷,在耿精忠阵营里一年有余,从来没有为耿精忠打过一次仗,自己的军营大旗上只写着“兴化城守都司韩”,也不挂耿的旗号。他一直想返回清军阵营,又担心清廷对他不信任。
浙江总督李之芳率军征剿耿精忠,有一个名叫章启元的亳州人从叛军营中逃出,向李之芳投诚,并供述了韩斌的事情。李之芳听闻之后就想招降韩斌。而招降韩斌必须韩斌家人亲自去,才能取得韩斌的信任。李之芳命人将韩斌的儿子韩世晋从亳州带到衢州前线,苑亮也随韩世晋一同前往。
但当时韩世晋太过年幼,李之芳见到之后便放弃了让他去劝降韩斌的想法,这时苑亮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去劝降家主韩斌。李之芳和韩世晋各自写了一封书信,交给苑亮,让苑亮缝在鞋底之中,李之芳又亲自指点苑亮渡河的路径。出发之前,少主人韩世晋下跪拜谢苑亮,苑亮也跪拜韩世晋,主仆二人痛哭而别,因为双方都知道此行凶险万分,这一去就可能就是永诀。
苑亮渡河之后,很快被叛军抓获。叛军大将马九玉审问苑亮,苑亮说:“我是韩斌将军的家奴,朝廷因为韩斌反叛诛杀了他全家,只有我逃出来,现在要去向主人报告噩耗。”马九玉担心有诈,仔细搜查了苑亮全身,没发现可疑物品,才把苑亮押往韩斌营中。苑亮见到韩斌,抱住韩斌的腿就哭,告诉韩斌“全家被杀”,同时偷偷用手指着自己的鞋子。主仆二人叙了一会话,叛军又要把苑亮押走。苑亮跟韩斌说,自己的鞋子湿透了,请求主人给他换一双新鞋,叛军也没有起疑,同意让韩斌拿了一双新鞋给苑亮换上。
苑亮被押走之后,韩斌回想起苑亮的反常举动,料想留下这双鞋子一定不是无意,赶紧把苑亮换掉的鞋子拿出来拆开,发现了里面暗藏的书信,这才知道实情。看完书信之后,韩斌立即率领自己的手下都司王得功、施虎,把总苏起、毕思臣、袁宗、张玉等六名将领飞奔渡河,返归清军,等叛军发现时,已经追不上了。马九玉对苑亮严刑拷问,但苑亮自始至终都没有说出书信的事,最后马九玉下令将苑亮乱刀砍死以泄愤。
李之芳痛惜苑亮,被苑亮舍生取义、杀身济主的精神感动,亲自为他立传。该传收录在《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卷五,全文一千一百余字,文中评价苑亮,“若苑亮者,又岂仆中人哉!当其身赴危险,毅然无他诿,一何壮也!置札履中,无片语轻洩,一何密也!主僕痛别,示以‘有死无生’之义,一何烈也!及抱足传心、哀号易履,俾伊主见谕倾怀以成大节,又何胆与识交绝也。”并盛赞“亮而死也,亦义气盈于寰宇,炳炳麟麟,与古之贞臣、义士并垂不朽,岂直以荒烟蔓草动人悲惋也欤!”
耿精忠叛乱被剿灭后,李之芳令人遍寻苑亮的骸骨,但都没有找到,最后找到了苑亮被杀的地方,修了一座空坟,立了一块石碑,上书“义仆苑亮之墓”。《清史稿》为苑亮列传,位于卷四百九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十六,记载了苑亮的忠勇事迹,千古流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