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内核

2022年02月08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内核包含层层递进的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培养青年,即青年认识论问题;二是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即青年培养的目标论;三是怎样培养青年,即青年培养的方法论。

一、青年认识论

从国家民族层面看,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青春活力,青春梦想,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青年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与青年一代的理念、青年一代的选择、青年一代的担当紧密相连。习近平指出:“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继承者、传承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只有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

从国际层面看,青年既是对外交流沟通的友好使者,也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当今世界,信息化网络化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各国之间摩擦不停、冲突不断,构建真正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青年恰恰是推动民相亲的良好载体。习近平在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回信中指出:“中非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来。”在给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的贺词中写道:“青年是中俄关系和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未来。”他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表达了自己对中日青年的真诚期待,希望“两国青年坚定友好信念,积极采取行动,不断播撒友谊的种子,让中日友好长成大树、长成茂密的森林”。事实也证明,各种官方的、民间的青年交流组织,在促进国家之间友好交流、民心相通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国与国之间既有和平也有冲突,既有交流也有隔阂,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而青年人才恰恰是一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青年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夺的重要战略对象。

二、青年培养目标论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习近平给出了明确答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青年培养的总目标,包含四个相互联结的核心要素。一是坚定的信念。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同时,当代青年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二是丰富的知识。青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求知的黄金期,获取丰富广博的知识既是青年培育的目标,也是青年的重要任务,更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在每年五四青年节发表重要讲话中都要求广大青年,要珍惜青春、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和折旧率不断加快,更需要青年在不断学习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打牢成长成才的扎实的知识基础。三是过硬的本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练就过硬本领,是青年承担起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知识转化为能力,靠的就是躬身实践。广大青年要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四是健康的身心。我们要培养的青年理应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知识技能过硬,也应体魄健强、心理健康。健康的身心是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本钱”。习近平强调:“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对于青年的身心健康,习近平考虑得细致入微,他曾经提醒年轻人不要老熬夜、不要超过晚上十二点睡觉,希望广大青年都能“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三、青年培养方法论

党委政府、共青团组织、学校、家庭多主体相互配合,多向发力,形成合力,是培养青年的科学方法。党委政府要加强党对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领导。青年工作做得好不好,群团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怎么样。要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年和青年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积极引导青年,要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大环境。要改进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加大人才财力物力等方面的配套和保障,为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级共青团应明确职责定位,在培养新时代青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积极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习近平要求,共青团要切实提高团的吸引力、凝聚力,立足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和青年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学校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绝大多数青年成长的必经阶段,对于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知识才干的积累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其中育人是本。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主体,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强调广大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成为青少年成长之路上的良师益友。家庭要注重家风和家教。重视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第一任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功能不可替代,什么样的家教家风成就什么样的青年,原生家庭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广大家庭也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刘玲

(本文系2019年度亳州市党校系统重点课题“习近平的青年观探究”(BZDXKT2019006)的阶段性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