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亳州的地名个个有故事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12月20日晚,市作协副主席、文史专家张超凡做客《道乡说道》论坛第二十九期,为大家讲述了石人坑、丁家坑、涡河、洺河等亳州老地名的由来,以及亳州地形的相关传说,亳州被称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的原因等。

亳州是块风水宝地,这些传说可印证

亳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老子、庄子、曹操等许多先哲名流,可谓“人杰”之地。但是,“地灵”又该如何理解呢?当晚,张超凡从风水学的角度,向大家讲述了亳州地形的传说故事,从而印证了亳州是块“风水宝地”的缘由。

古传亳州城是“牛眠之地”,故有“立春日不鞭牛,鞭牛则人灾”的风俗。“卧牛”的牛头在城西南火神阁子,前腿曲在柳湖,身子横卧,牛腚在州衙门以北,原来的工人礼堂西侧有个大水塘,那是牛的粪门,俗称“牛腚眼子坑”。

亳州城这块“牛”地,又叫“金牛城”。传说地下有一只金牛,半夜子时出来,“哞”地大叫一声,飞到半天云里,一路金光,绕着亳州城转够三圈,再钻回地里,眨眼工夫就不见了。

另一个是关于凤凰的传说。十九里北面,有一条凤尾沟,西起城西南,连贯“宋汤河”,东入涡河。凤尾沟入涡之处,从涡河大桥计算,恰巧十九里。但“凤尾沟”究竟是谁的“凤尾”呢?原来,这里隐藏着一块大的风水格局之地:凤凰宝地。

从大洋桥沿涡河向东不远,转而向南,过了石大营渡口,又转头向东,然后扭了一个大弯,如同一只鸟的尾部。到了大寺,原河道又绕一个大弯,向东南流去。两个大弯,形成一个天然太极,尤其后一个大弯,形成了一个鸟的肚腹。过了弯,向前不远,古代有一座“凤凰寺”,位置在“鸟喙”之处,如同凤凰头部叼着一颗宝石。而“凤尾沟”,正好处于凤凰的尾部。

亳州这些奇怪的坑,个个有故事可讲

石人坑,石人坑,石人坑里石头兵,大个子名人有两个,小个子名人数不清。这则民谣里所说的石人坑就是亳州城区的一个地名。除此之外,亳州还有很多类似的地名都叫坑,如哑巴坑、元宝坑、丁家坑等。张超凡说,关于这些坑的由来,每个都有故事可讲。

这其中,以石人坑的故事居多,也最为传奇。张超凡从中选择了他搜集到的关于石人坑的两则轶闻分享给大家。第一则是说石人坑里的石头人多得没人能数清。有一年城隍庙会,赶会的人又都来数坑里的石头人,却总也数不准。这时,一个卖草帽的老头路过,说:“我这一车子草帽是有数的,一个石人戴一个草帽,等石人都戴上草帽了,再查剩多少草帽,不就查清石人了吗?”

众人觉得有理,便一人拿了一摞草帽,给石人戴上。刚戴了一半,忽生一阵大风,把石人头上的草帽卷得漫天乱飞,眨眼工夫,一个也不见了。老头折了半车草帽,还是没查清石人。

还有一则轶闻,传说清光绪年间,姜桂题的儿子赴颍州府考秀才。当时正发水,他乘坐的马车在石人坑边上翻了,淹死在石人坑里。

报丧的传回消息,都以为姜桂题失去爱子,得痛哭不可。没想到姜桂题沉思半晌却说:“该着!两清了。往年,我在石人坑边处死过十几个捻子,他们报仇来了。”

有关河流的传说中,最优美的是洺河

亳州素有“皖北明珠”之美誉,境内水系发达。说起亳州的河流,张超凡特意给大家讲述了涡河、洺河等河流的由来及相关传说。但他认为,这些传说中,最优美的当属洺河。

传说,这条河与宋朝宰相包拯陈州放粮有关。有一年,陈州遭天灾,包拯便准备了48只粮船,顺着河道向居住在亳州的天下第一富人石崇借粮。

据说石崇是个得道成仙之人,包拯命人打开船舱后,石崇取出两粒米放进大船舱,取出一粒米放进小船舱,并叮嘱船夫不到陈州不准开舱门。偏有一个船夫认为石崇故作玄虚,非让他多放了一粒米在自己的船上。

船队返回的途中,那名船夫又私开舱门偷看,一眨眼工夫,白米“咕嘟咕嘟”从船舱里冒出来,涌上甲板,致船沉。包拯弯腰看着沉船的漩涡连连叹气,一不小心,揣在怀里的“阴阳宝镜”也掉进了水里。以后,每逢月明之夜,“阴阳宝镜”就在水里大放光华,照的一河明亮,人们就叫这条河为“洺(明)河”。

有个财主听说那宝镜能前照五百年,后照五百载,就花钱雇人日夜打捞,一直捞了二十年。一天,宝镜真被捞上来了,财主顾不上清洗,赶紧照照自己的前身。只见镜里一头老驴正龇牙咧嘴地看着他笑,财主吓得尖叫一声,一缩手,“阴阳宝镜”掉到了地上,顺着河坡再次滚落水里。此后,宝镜再未现过世。

(记者

郭玉岩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