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之制”引领“中国之治”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马鞍山日报
马鞍山日报3/enpproperty-->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方面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政治问题。全会的胜利召开和《决定》的审议通过,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长期探索选择而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制度的探索和选择上,一直倡导结合国情、自主选择的制度观。“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可能也不必要定于一尊。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一切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做了各种尝试,结果不是不管用,就是不能用。“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发人深省。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为寻求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经历了重大曲折,取得了宝贵经验。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发展生产等措施,以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实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举,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一些重要法律的通过并正式颁布,是党领导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与势、破与立的审视中,在经济层面上,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毫不动摇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得我国经济社会方面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建设方面,针对以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矛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揽子方案,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体制的改革要点。确立“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新发展观。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把党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地向前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作出了重要而明确的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样的判断告诉我们只有汲取中华文化沃土的丰富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生机勃勃。这样的判断会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坚定地按四中全会提出的“三步走”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三个不同时间节点上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最终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引领“中国之治”,释放了强大的治理效能。根植于中华悠久文化沃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把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相融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显优势。铺开7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画卷,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逐步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改革开放之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今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8年末的7.7亿的贫困人口数,下降到2018年末1660万人;从发展重GDP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从世界舞台边缘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及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前所未有的变化。7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证明,具有13个方面显著优势的中国制度,正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展示自己强大的治理效能和独特的优势。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一方面要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彰显我们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19-11-29

00:00:00:0●市委党校

黄顺彬2947101“中国之制”引领“中国之治”/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