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和县: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奋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美丽新和州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马鞍山日报
马鞍山日报3/enpproperty-->

和县: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

奋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美丽新和州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见的挑战,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一年,我们越是艰难越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拼搏和奋进中用实干书写历史;这一年,和县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苦干实干拼命干,成就了非凡预期,迈出了坚定步伐,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和县答卷”。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和县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接大江北、融入都市圈,趁势一体化、迈上高质量、实现新跨越,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奋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美丽新和州,努力擦亮“山水和州、江北新城”新名片,为全市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贡献力量。

2020年:考验面前,成绩不俗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和县预计

全年实现地区

生产总值268亿元,

增长4.4%

财政收入

41亿元,

增长10.2%

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

13%

规上工业

增加值

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3%

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增长6%和9.5%

位列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

A类县第三位

抓产业促升级,发展步伐更加稳健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家,新增战新企业16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战新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和22%。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示范农业经营主体3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15个,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

服务业发展提速扩容。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家,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工业品电商“V机电”、全省首批阿里巴巴“客服县”等项目成功落户。

抓项目搭平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项目建设高效推进。75个省市重点项目实现投资14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52%。

招商引资成效凸显。全年引进禾臣光掩膜版、电子信息港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5个,签约项目数居全市前列。

园区平台有效突破。大力推进县经开区“一区多园”体制改革,建立“一总部四战区”发展新格局。

抓短板强弱项,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脱贫攻坚精准有效。全年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1亿元,累计实施扶贫项目28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3677元,在2019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居全省“好”的行列。

污染防治坚决有力。以“2+6+N”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为抓手,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行动,130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5021亩外滩养殖全部取缔。

风险防控坚定有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开展“套路贷”、非法集资等专项整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抓服务塑形象,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要素保障不断增强。围绕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全年供应土地1568亩,清理低效用地1038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48%。

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始终尊重和关心企业家,设立“企业家日”,持续推进“四送一服”专项行动。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科学谋划发展布局,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城乡违法建设专项治理行动,抓好土地卫片整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抓民生办实事,发展成果更加均衡

社会保障更健全。财政资金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累计支出各类民生资金32.9亿元、增长22.3%。

公共服务更优质。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文体事业,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治理更完善。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力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全面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抓作风提效能,发展保障更加有力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78件,办复率100%。

工作作风全面改进。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整治提升年”活动,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十三五”:

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结硕果

全力以赴谋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由29019元增长到54918元。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2.5%、15.1%和59.7%。

坚持不懈促转型,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

三次产业结构由17.2:53.2:29.6调整至10.9:38.1:51。粮食产量年均突破40万吨,实现十七连丰。

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46家,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0.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7%,较“十二五”末翻一番。

锲而不舍求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224项精简到158项,商事制度改革连续两年获省政府表彰。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完成。获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6家。

国家级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郑蒲港铁路专用线即将正式通车,“一区一港多口岸”开放格局初步成型。

持之以恒抓统筹,城乡面貌实现新变化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四合一”项目218个,完成投资158亿元,改造棚户区30个、老旧小区16个。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两年获评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三级“路长制”,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强力推进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降幅始终居全市前列。

矢志不渝惠民生,公共服务实现新改善

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实施“八大工程”,创新开展“四金工程”,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6061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行安全生产第三方治理,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断完善。

“十四五”:

抢抓实干,实现高质量一体化跨越式发展

生态竞争力显著提高。到“十四五”末,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达到或接近“杭嘉湖”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在省市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产业支撑力显著跃升。到“十四五”末,全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跃升,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县域前30强,经济总量实现450亿元。

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到“十四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广泛知名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

城乡承载力显著提升。到“十四五”末,城市能级得到较大提升,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老城区面貌明显改善,现代化新城区形态初显,乡村振兴取得突破,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县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保障力显著增进。到“十四五”末,居民人均收入位居全市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十四五”目标实现路径: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着力做好治污、治岸、治渔“三篇文章”,全力打造长江西岸23公里绿色景观带和“江北薛家洼”;坚持“五气共治”“五水共治”“五废共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整合生态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区,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开展交通互联互通攻坚行动。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动宁和市域(郊)铁路,纳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并适时启动建设;加快高速及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推动宁和高速建成通车;加快谋划发展通用航空,推进和县A2级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启动2万吨级以上公铁水联运多用途码头建设。

开展园区载体建设攻坚行动。加快实施县经开区三年倍增计划,全面推进扩区增容、创新升级,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园区前10强;加快实施古城古貌恢复工程,同步打造乌江浦和文旅产业伙伴园区,香泉特色小镇风貌区,石杨如方山迢迢谷、地脉公园,善厚鸡笼山-半月湖国家4A级景区等四个文旅大健康基地,构筑集群发展新高地。

开展产业协同发展攻坚行动。推动毗邻区域融合发展,以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为统领,加快浦和工业、文旅、现代农业等3个产业伙伴园区,以及南京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分园建设。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打造1-2个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开展推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实施好组户通路走在前、活水靓村作示范、人居环境创样板、城乡供水一体化“四项工程”,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

开展改善民生福祉攻坚行动。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深化健康和县建设;提升文化名城内涵,积极谋划推进城南、城东、老商业中心改造开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

开展深化社会治理攻坚行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动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构建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平台。

2021年:八个“突出”,再启新程

突出高质量,以更强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聚力项目建设。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和“集中开工”等项目工作机制,实施重点项目150个,完成年度投资128亿元。

聚力招商引资。确保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6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力争50亿元以上项目有新的更大突破。

聚力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围绕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进优质项目,延伸产业链条,确保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突出一体化,以更快的步伐促进融合发展

做强园区平台。把浦和产业合作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推动浦和合作区列入省级“3+N”新型功能区建设。

做畅交通路网。坚持以重大交通设施为先导,重点抓好“8+N”重大交通工程,打通“断头路”,畅通“外循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

做优营商环境。学习借鉴“杭嘉湖”“大江北”等地创新举措,推进所有新增工业用地全部采取“标准地”出让,打造和县优化营商环境3.0版。

突出大保护,以更高的水准构建生态文明

强化生态治理。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做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健全闭环管理长效机制。

深化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和县)经济带,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加快推进长江西岸和县段综合整治。

转化生态效益。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度挖掘鸡笼山、香泉湖等生态资源,以及霸王祠、林散之等人文资源,启动香泉康养旅居小镇、乌江浦和文旅产业伙伴园区等建设,积极争创省级文化旅游名县。

突出新理念,以更大的魄力推进改革开放

激聚改革实效。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激活创新潜能。围绕“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加大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重点对接南京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5项,务实探索一条“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和县”的科创成果产业化道路。

激发开放活力。促进外贸发展,用足用好“稳外贸”各项政策,加大外贸企业培育力度,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突出高品质,以更优的布局提升城市形象

拓展城市空间。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城市和乡村、近期与远期,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完善城市功能。聚焦城建领域的短板和弱项,组织实施市重点“四合一”项目23个、完成年度投资13亿元。

优化城市管理。持续开展农贸市场、交通秩序等“六大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城市专业市场建成运营,建立完善“门前三包”3+X管理模式,始终保持对违章建筑、户外违规广告等城市顽疾的高压态势,促进文明创建常态长效。

突出可持续,以更实的举措加速乡村振兴

提升乡村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制种、育苗、种植、加工等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建成稻虾共育、优质蔬菜等千亩以上标准化种养基地6个,积极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夯实乡村基础。补齐水利设施短板,推进牛屯河、石跋河等13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提升防洪抗灾能力。

改善乡村环境。深化和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加强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建立农村改厕长效管护机制,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版”和“升级版”。

突出惠民生,以更好的保障增进群众福祉

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多领域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县中医院急救中心等工程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加快乌江镇敬老院“公办民营”改制试点,推动县社会福利中心正式运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多元化推进社会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突出转作风,以更严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坚持对党忠诚。自觉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确保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主动接受党内监督、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和司法监督。启动实施“八五”普法,完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始终坚持担当作为。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勇于担当系列重要论述,聚焦一体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不断增强担当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提升担当本领。

始终坚持从严治政。严格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持续抓好巡视、督察、政治监督谈话等各类问题整改,更好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2021-01-06

00:00:00:05443401和县: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

奋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美丽新和州/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