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共”的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精髓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马鞍山日报
马鞍山日报3/enpproperty-->

“共”的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精髓

●市委党校

陈群祥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可以发现,“共”的理念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红线,是其精髓之所在。具体可从六个维度来全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

一是以“必须共”揭示社会治理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即全社会共同担责,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治”即全社会出力,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即全社会共同获得,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共建共治共享”之间相互交融,又互相促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共建共享”到“共建共治共享”,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从“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到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反映的是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一步一步深化的过程,揭示的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共”的内在规律。“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以“共”的理念来统领社会治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自觉,反映了市场和社会成长的必然,验证了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回答。

二是以“为谁共”明确社会治理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善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要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力度,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食品更安全、交通更顺畅、社会更和谐有序。”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社会治理“为谁共”的价值定位和发展的方向,社会治理必须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中心论”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是以“共同体”描绘社会治理的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所谓“共同体”,一般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以特定形式和纽带联系起来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价值共识、遵守规范、利益相关、责任共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组织整体。马克思在多部经典著作中都提到了“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所著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也系统地阐述了“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同体,进一步凸显了人民的国家主体地位,意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人人主动负责、人人尽到责任、人人共享治理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开拓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目标的新境界。

四是以“谁领共”界定社会治理的责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系列重要论述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落实责任制,及时研究解决体制机制性问题”。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突出“加强”和“改善”,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主动权;突出“牵头”和“抓总”,牢牢把握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突出“制度”和“规范”,牢牢把握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在党的领导下,政府承担着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但是今天的社会治理,政府负责不是政府主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控,而是要全力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

五是以“与谁共”聚集社会治理的力量。社会治理是对全社会的治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明确了党委政府在领导社会治理过程中“与谁共”的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明确为社会治理聚集的力量。强化社会协同就是要创新社会治理思路,扩大开放公共服务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健全激励补偿机制等办法,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支持各类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规范自律、依法自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注重公众参与就是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活力的主要来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社会治理要实现为了群众的目标,就必须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广大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

六是以“如何共”构建社会治理的机制。“如何共”解决的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目标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为构建“如何共”的社会治理机制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的社会治理思路和方向;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充分体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要明确“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要求,实现“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有机融合;要坚持重心下移,夯实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筑牢“党委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在社会治理当中的基石作用。

2021-07-27

00:00:00:0●市委党校

陈群祥6576201“共”的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精髓/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