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坦途逐梦行
绘出交通新画卷
一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综述
□文/李强
张丽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现场,一条条省际国省干线正在加紧施工;长江黄金水道上,一艘艘装满集装箱和大宗货类的船只,往来穿梭,通江达海……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充分发挥马鞍山“承东启西、联南接北、通江达海”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十四五”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扎实推进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助力新型功能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对外联络通道,以县、乡道为支撑的内外衔接通道,进一步构建与南京半小时、合肥1小时通勤圈,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上海、杭州)2小时区域交通圈,为马鞍山融入南京都市圈、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全力推进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助力一体化发展
2020年12月5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宁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在项目现场举行了开工仪式,标志着该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式进入施工阶段,计划建设工期为3年。宁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起点位于皖苏省界处,终止于芜湖枢纽互通立交。项目全长49.3公里(南京1.3公里,马鞍山39.1公里,芜湖8.9公里),总投资约71.54亿元。
8月,走进宁马高速“四改八”项目黄梅山隧道路段施工现场,只见车辆穿梭作业,巨大的山体上,一条道路露出雏形。目前,该项目路基、桥涵施工正在进行中。
为了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先行官作用,市交运局把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当前交通工作的重点工作。宁马高速“四改八”项目正在推进路基、桥涵施工;芜合高速林头段正在加快推进路基、排水防护及桥梁施工,即将全面启动路面水稳施工。宁和高速项目正在开展工可及相关专题编制工作,其中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稳评、文物保护、地灾评估、通航、压覆矿评估等均已完成,工可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该项目采用BOT模式,工程特许经营项目投资人招标已挂网招标,拟于本年度开工建设。同时,市交运局还将把宁宣黄高速、合杭二通道、禄全高速(和县段)纳入我市新增高速公路国土空间规划中。
推进省际国省干线项目互联互通
构建便捷路网
2020年6月10日,S247(围乌路)改建工程开工仪式在雨山区向山镇举行。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全市路网结构、改善区域交通出行条件,促进与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核心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充分流动,对推动沿线地区乃至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8月2日,在S105(犁尖湾-联合西路)改建工程新建慈湖河大桥工地现场,挖掘机长臂挥舞,工程车来回穿梭,十余名工人正头顶烈日紧锣密鼓地忙碌着。据介绍,截至7月29日,慈湖河大桥箱梁架设已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桥面及路基施工作业,整个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预计在8月底完成桥面系施工。
市交运局大力推进省际国省干线项目互联互通。目前,S247(围乌路)正在推进上跨马向铁路桥及主线路基桥涵施工;S105(犁尖湾—联合西路)正在推进慈湖河桥桥梁上部结构及主线路基施工;S442(秦岭大道—S247)改建工程正在开展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以及水稳施工准备工作;S446改建工程已纳入南京都市圈规划,同步已启动省界桥梁(丹新河桥)建设。G346滨江大道和县段已明确省际设计接入点,正在开展工可及相关专题编制;G4221沪武高速博望互通立交及连接线项目已纳入宁博新型功能区重点项目建设中,目前立项已通过专家组评审待省发改委批复,同步正在开展工可及相关专题编制工作。G347卜集至皖苏省界段、皖S328对接新浦合公路、S442东延等3个项目均已启动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推进工可及相关专题编制。
加快江海联运枢纽建设
促进临港经济发展
去年5月29日,舟山良海粮油有限公司首批4200吨散装豆粕自舟山市老塘山四期码头直航至马鞍山郑蒲港,标志着郑蒲港首条豆粕江海直达新航线正式开通,对加快推进安徽江海联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江海联运枢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市交运局全面提速航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内河航道网络,推进塘沟河连通秦淮河工程,与长三角地区航道实现无缝衔接,加大长江过境流域及其支流航道整治力度,先后完成了长江江心洲航道、芜申运河马鞍山段、裕溪河航道整治工程,竣工验收姑溪河航道维护性疏浚工程,有效改善通航条件,提升马鞍山与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间的水路运输。截至目前,马鞍山内河航道里程共456公里,“互联互通、畅达高效”的内河航道网初步形成。
全面构建江海联运枢纽。市交运局积极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开展《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方案》编制,优化我市在集装箱和大宗货类布局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地位。进一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芜申运河的资源优势,为马鞍山多式联运更高质量发展提供跳板与平台。进一步提升泊位等级,满足江海联运大型船舶的靠港需求。
全面完善通用机场布局。市交运局积极推进马鞍山市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航空产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和高端化发展,重点推进和县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启动项目建设。
实施新一轮提升工程
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2020年8月28日,随着“皖大洋880”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改造工作的结束,标志着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100—400(不含400)总吨营运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改造任务,比省里要求的完成时限提前了4个月。
2020年12月22日上午,“马港碧水01”集中接收船缓缓停靠在马鞍山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站水域开展油污水收集作业,标志着长江干线安徽段首座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站正式启用,为进出马鞍山港的各类船舶提供便捷、免费的污染物接收服务,真正实现了“船-港-城、收集-接收-转运-处置”一体化链条的闭环管理。
为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市交运局实施了长江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新一轮提升工程。圆满完成船舶和港口污染物集中接收站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第一座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化接收站,从水路建成船舶污染物“船-港-城、收集-接收-转运-处置”一体化链条。全面完成辖区内1231艘船舶防污改造任务,2020年8月底前,完成904艘400总吨以上营运船舶防污设施改造任务,同时还提前4个月完成327艘100至400总吨营运船舶防污改造任务,为船舶污染防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率先完成全市34家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实现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接收设施全覆盖,并与城市免费转运、处置设施有效衔接,提前6个月完成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港口岸电设施建设任务并推广使用,除危化码头外,全市其他码头均建成港口岸电设施,实现应建尽建,今年1-7月,全市岸电设施累计接电4298次、接电时长52726小时、用电量202583千瓦时。推广使用“长江经济带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船舶污染物转移多部门联合电子信息化监管,今年1-7月,长江水域马鞍山段共接收船舶污染物2.343万单,累计接收船舶垃圾
133.744吨,生活污水5787.550立方米。
强化毗邻地区公交对接
方便群众往来出行
6月21日起,市公交集团对公交125路线“界牌”底站做出过渡性调整,线路进行延伸。公交125路线是马鞍山与南京无缝对接的一条毗邻公交线路。21日起,公交125路线沿205国道左转海宏大道向前延伸1公里左右,至南京天宝新材料公司门口临时调头,起终点站由“火车站—界牌”调整为“火车站—天宝新材料集团”。
市交运局不断强化毗邻地区公交对接,加强与南京方面对接,陆续开通乌溪至高淳、湖阳至高淳、和县至南京地铁S3号线高家冲站、博望至南京地铁S9号线明觉站、江宁区861公交延伸线等省际公交班线。目前,我市共有9条公交线路与江苏实现无缝对接,线路总长约180公里,日运行458趟次,客运量6000余人次,实现我市与南京江宁、高淳、溧水、浦口等地的公交无缝对接。
突出优化场站布局。在原有宁和公交换乘中心、宁博一体化新型功能区公交调车场的基础上,积极规划新建慈湖宁马公交换乘中心。项目建成后将作为公交125路的终点站,同时将南京东山公交867路、985路和707路引入该换乘中心,进一步实现毗邻区的无缝对接,促进宁马同城化发展。
2021-08-18
00:00:00:0一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综述6726901一路坦途逐梦行
绘出交通新画卷/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