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要红利
向管理要效益
向服务要发展
慈湖高新区:做优营商环境
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从签订协议到开工建设,需要多长时间?
1月9日签约,2月9日启动设计招标,4月25日打桩机进场……在慈湖高新区,中电泰日升马鞍山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68万套5G通讯结构件项目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今年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挑战,慈湖高新区站在八百里皖江最前沿,争当全面深化改革探路者,下好“标准地”改革、亩均效益评价、“四送一服”等先手棋。12月24日,又传来好消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通知》,慈湖高新区入选国家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慈湖高新区正以更高层次、更高标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拿地即开工”:
试行“标准地”改革赢先机
中电泰日升的推进速度为何如此之快?
先行先试,方能赢得先机。2020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快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吹响了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号角。慈湖高新区抢抓机遇、紧跟而上,立即将中电泰日升项目列为样板项目,踏上“标准地”改革先行之路。
何为“标准地”?全程为中电泰日升提供代办服务的慈湖高新区招商局副局长凌浩一语道破:“标准地”是指带着规划条件、能耗、环保、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一系列标准进行出让的建设用地。通过开展并联审批、提前审查等措施,高新区提前完成项目用地区域评估,明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各项指标要求,做好“七通一平一围墙”以及地质勘探等相关工作,确保地块周边道路、水、电、气等外部条件成熟,地块达到净地标准。“这些标准作为‘招拍挂’出让前置条件,让企业拿地前就已经知道该地块的使用要求,最大限度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凌浩说。
在土地出让公告期间,慈湖高新区就开始根据标准,督促企业提前编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并在完成编制后第一时间组织预审,沟通设计院修改完善,确保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通过预审。4月,中电泰日升项目顺利摘牌,拿下土地。
拿下“标准地”与以往“拿地”有何不同?“以往要想获得土地的‘准生证’,得跑十几个部门、盖各种章,没半年功夫下不来。”
中电泰日升项目副总经理胡冰表示,在签下《标准地投资协议》后,他发现,与项目开工建设等相关的手续证照,都由慈湖高新区招商局一揽子打包办理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短短数日内,该项目就完成“拿地”到“开工”的相关事项审批。
拿地即开工,项目加速跑。4月25日打桩机进场,至今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建设,生产设备也同步采购安装中。作为中兴通讯集团的一级供应商,马鞍山泰日升科技产业基地可年产5G通讯结构件168万套,年产值达10亿元。
据悉,为扎实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服务好“标准地”项目,慈湖高新区成立专项工作推进组,推行项目负责人制,派驻业务骨干一对一服务企业,按照“责任到人、全程推进、服务到位、跟踪到底”的要求,严格执行全程代办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开展“一站式”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和办事效率,同时“以标准为基础,以承诺为核心,以监管为重点,以奖惩为保障”,完善监管服务体系,实现土地精细化、动态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推进“标准地”项目高质量建设。
今年以来,高新区已完成中电泰日升、瑞斯康达、凌玮科技3个项目的“标准地”出让,总面积226亩,完成“标准地”全年目标任务的215%。
“亩均论英雄”:
让资源向“高产田”集聚
走进易锐(马鞍山)光电集成基地,流水线上一派繁忙。装在基板上的芯片经过自动焊接,形成一个个长方形的5G通讯接口模块,只有U盘大小,虽然不起眼,却是远距离、高效大数据量传输不可缺少的光纤与设备接口模块,包含着目前最前沿的5G通讯技术。
2019年4月26日竣工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额近亿元……该基地斩获战绩的背后,是慈湖高新区一系列评价指标严格考量后的选择。
近年来,慈湖高新区抢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重点围绕“3+1”主导产业体系,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综合考虑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出效益、单位能耗增加值等指标,坚持招大引强,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污染程度低的优质产业项目,华旺高端装饰新材料、格瑞蒂斯智能水下机器人、共芯光子、骁鹏通信技术等一批“金凤凰”安家慈湖高新区。
易锐(马鞍山)光电集成基地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满足20亿元产值生产要求的厂房,三五年内跻身一线光模块企业行列的目标,都“逼”着它不断向前:引进上下游企业,“招”来投资10亿元的瑞斯康达光通信和工业互联网生态产品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加强科技创新,与中科院合作研究具有前瞻性的“量子点激光器”产业化项目……“只有坚持创新,才能走得更远。”该企业生产部高级经理郭剑表示。
2019年,马鞍山市抢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向东看齐,先学先试,在全省首创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得益于此,慈湖高新区将“亩均论英雄”作为发展新逻辑,通过正向激发要素资源配置,反向倒逼企业“凤凰涅槃”,打开“增长之锁”,向高质量发展“进军”。
慈湖高新区对364户企业实施了亩均效益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找准问题,分类处置、一地一策,针对“大而强”企业实施要素精准对接,瞄准“小而优”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通过差别化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亩均论英雄”是一张“成绩单”,更是一个倒逼机制。近年来,慈湖高新区根据消耗占用资源、税收、产出等多项综合指标,加快腾笼换凤、动能转换步伐,最大限度腾出土地、能源、环境空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质效。
2019年,巨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搬出高新区化工集中区,落户花山工业园内的恒昌金属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厂房。通过这一举措,巨龙机械生产空间得以扩大,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年销售额实现翻番;恒昌金属盘活不良资产,更新设备、升级工艺,迎来可喜转机;同时也为江苏艾尔迪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道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顺利落地腾出了空间,实现搬迁一个公司、盘活四家企业的共赢局面。
据统计,截至目前,慈湖高新区已通过注销回购、整治提升、兼并重组等方式,倒逼整治低效企业12家,清理低效用地326.8亩,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水积而鱼聚”: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2020年,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慈湖高新区拉入了“战疫”的考场,复工复产成为其中难度系数最高的“综述题”。对此,慈湖高新区给出的答案是:坚持把保市场主体摆在突出位置,抗住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压力,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纾困惠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短短四个月里,慈湖高新区帮助128家企业完成政策申报,兑现金额共计2.03亿元;帮助31家企业落实各类贷款约2.18亿元,帮助25家企业成功申请延迟付息,为252家企业提供员工“云招聘”“云面试”等服务;易锐光电2000万无抵押贷款一天便完成了上会、审批、放款等所有流程,当晚首批1000万元就到了易锐光电账户;免费为企业提供约7万只口罩、消毒液1300瓶、红外测温仪160余把……一场场“及时雨”,解了实体经济之“渴”,更润泽了各类企业家们的心田。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营商环境就如水、如木,服务质量越好、办事效率越高、投资成本越低,就越吸引着“鱼”“鸟”集聚。今年以来,慈湖高新区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出实招、放大招,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推动“放管服”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展,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革故鼎新,创优企业发展“好环境”。今年以来,高新区落实44项下放权限的各项承接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审批承诺制,将审批时限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有效运行,持续加大“皖事通”慈湖高新区分站建设运行,全面落实服务承诺、一次告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根据企业的需要实行预约服务、加班服务,争取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核、当天发照。
全员上阵,纾难解困做足“真功夫”。重大项目采取专人全流程、保姆式跟踪服务,并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免费为入驻项目提供从企业开办到项目竣工投产全流程跟踪代办,建立起项目建设全流程代办一条龙服务制度,促进入驻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深入实施“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加强走访调研、座谈调度、政策宣讲,主动协调与沟通,定期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想方设法解决企业诉求,坚定投资信心。
聚力振兴,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按照“突出重点、引导撬动”的原则,研究出台高新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政策,在产业扶持、股权投资、科技金融、产学研用、人才引进、瞪羚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出台促进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暂行办法等。设立“慈湖高新区促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规费减免、用地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优质企业落户,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次高效便捷的流程,一次公平公正的办事,一次优质到位的服务,一次及时有力的帮助,对市场主体来说,真切感受胜得过千言万语。让“一次”成为“每次”,成为自然而然的环境,一个地方的好感度、吸引力自然可想而知。“正是高新区的真诚、细致与务实打动了我,最终决定留在这里。”胡冰如是说。
2020-12-26
00:00:00:0向改革要红利
向管理要效益
向服务要发展5393001慈湖高新区:做优营商环境
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