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扎稳打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和县:托起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底色
治国安邦,民生为本。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感不断提升,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回顾2020,和县“民生答卷”硕果累累。2020年,和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按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工作,着力解决“学有所教、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等七大基本民生领域问题,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
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农村公路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近年来,和县“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将“四好农村路”的推行作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连接着鸡鸣山、半月湖、香泉旅游区的丰乐古道和花月大道,曾是没有署名的崎岖蜿蜒山路。周边村落四面环山、环境优美,但由于交通不便,当地多年流传着“有女不嫁山里塘”的说法,当地人也常常处于“人往外处走”的状态。如今,全程18公里通铺沥青路,如练如带;半月湖水平如镜,远山若黛,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多姿多彩的自驾游线路,吸引着大量自行车骑行者前来环山旅行,有力地提高了地方旅游业发展和区域公路网的运输能力,促进了乡村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花月大道也在2019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路”。“道路通了,环境美了,产业多了,家乡也跟着富了。”当地村民乐津津地说道。
要想富先修路。今年5月以来,和县组织开展农村“组户通”工程,为全县11个贫困村新建组户通水泥路140公里,打通了农村公路的“末端”。
和县公路总里程达1708公里,路网密度13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在和县农村各主要干线公路上,随处可见“路长制”公示牌,上面标明了各公路的名称、里程、共建单位和工作职责等项。
“我们按照30公里每人的标准,配备了45名专管员。专管员在日常巡查中,通过手机拍照或输入巡查日志,将数据统一收集在‘和县路长制’APP上。所有问题可以随时上传,由后台另一端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处理公路养护情况,实现数据精准共享和进度及时跟踪。”公路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守国介绍道。
近年来,和县围绕农村公路发展,创建了2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4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和一批省市美丽乡村,开展了绿色长廊建设,推动了路域环境全面提升,形成了“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独特风景。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第二届“全国美丽农村路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和县召开,为和县农村道路发展交出了完美的“成绩单”。
“智医助理”守护健康
百姓看病更有保障
12月2日上午,寒风瑟瑟,阴沉沉的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走进和县历阳镇卫生院,几位年纪较大的村民正在医院就诊。
“现在村民来看病,不需要挂号,可直接就诊。有些年纪大的、耳朵不大好使的老年人,常常会记不清自己服用药品的名称,导致医生无从诊断。不过现在也不怕了,我们有了‘智医助理’”。从医几十年的沈世银医生开心地说道。
随后,沈世银打开电脑,点开“智医助理”公共系统,输入患者的姓名,系统便立刻显示出患者曾经的就诊记录。基于此,医生在不询问患者的情况下,就已掌握了患者大部分的健康状况。
“留在农村生活的村民,大多是年龄偏大的,他们也往往伴有慢性病,‘智医助理’对其也具有特效服务。”据该院办公室主任张宽明介绍,“智医助理”拥有相关医学专业教材、临床指南和经典病例等,掌握了大量医学知识,能够为医生提供鉴别诊断。“智医助理”公共系统下设有慢性智能管理子系统,子系统利用电子健康卡的身份验证功能,对村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级,形成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提供预约、健康指导、满意度调查等智能化服务。相较于以前,“智医助理”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分级,为基层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提供了有力协助,降低了漏诊误诊率,继而可以为患者针对性开药。
近些年,“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是大多数农村患者在城里看病避免不了的尴尬。“现在有了‘智医助理’,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做初步诊疗了。如遇到村民患有疑难杂症或大病,我们便将‘智医助理’接入到远程会诊系统,借助电脑或智能移动终端,做到基层首诊、专家远程会诊的上下联动,及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沈世银说道。
“智医助理”公共系统的使用,不仅方便了村民看病,减缩了医生诊断过程,还充分调动了基层医疗资源。截至目前,和县全县范围内1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所属村卫生室已全部上线“智医助理”,为基层医疗工作的有序展开提供了保障。
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
还患儿一个幸福童年
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暖意融融。12月2日下午,在和县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13岁的严慧在妈妈曹法萍的陪同下认真地做着康复训练。认字、唱歌、画画、折纸……这些对严慧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难事。看着孩子的成长进步,曹法萍的内心由衷的高兴。
“孩子7岁就来这里做康复训练了,那时候几乎什么也不会,现在变化太大了,真的非常感谢这里的老师!”曹法萍说,2014年县里的康复中心成立以前,孩子是在马鞍山做康复,那时候还在市区租了房子,现在在县里就能做康复,不仅学费全免,每天还有政府30块钱的补助,这对所有带孩子来康复的家长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大好事。
和曹法萍同样感到温暖和欣慰的还有来自功桥镇的吴祥花。今年9岁的女儿陈欣怡是一名孤独症患儿。孩子小时候,吴祥花就发现女儿不爱说话,喜欢独自躲在角落里,后经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孤独症。如今,小欣怡已经在康复中心进行了3年多的康复训练,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孩子每天的训练课程都很丰富,老师们也非常有耐心,孩子能来到这里做康复,是不幸中的万幸。”吴祥花激动地说道。
据和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负责老师杨苗介绍,该中心是和县唯一一家集智力康复与孤独症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复训练机构。设有感统训练室、沙盘训练室、宣泄室、蒙托梭利训练室、木脑袋训练室、集体训练室以及个训室等,教学设备设施齐全。自2014年成立以来,先后有200多名孩子在这里做康复训练,有13名专职老师负责孩子们的康复训练。多年来,通过中心的训练,已有不少孩子经过康复训练顺利进入了正常的教育机构继续学习,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和县认真组织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对全县有康复和辅具需求的各类残疾儿童实行“应助尽助”。对此,和县残联集中精力做好残疾儿童的调查认定登记工作,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同时,通过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民生工程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加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数量,培训、配备专业人才,提高康复质量,制定相关救助政策,参训儿童每人每天发放30元的生活补助,并对家庭困难的儿童家庭进行救助,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绘就百姓幸福生活画卷
原本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了水泥路,脏乱污秽的旱厕改造成了水厕,村里种满了花花草草,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建起来了,小广场上每逢早晚更是热闹非凡……12月2日,行走在乌江镇宋桥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洁,乡村文化墙规划有序,乡村大舞台宽敞大气,休闲廊亭里更是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宋桥村生活了大半辈子,谈起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69岁的村民石长河有说不完的话。年轻时曾在部队锻炼过多年的石长河,不仅是宋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现在的宋桥和以往大不同了,现在路好走了,路灯亮起来了,环境卫生也好转了,大家伙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石长河高兴地说,过去吃完了晚饭后,大家都没地方去,要不就是在家看电视,要不就是打牌、聊天,现在可好了,村里能跑能玩的地方多了,大家都走出了屋子,到广场上锻炼身体,孩子们也有地方玩耍了,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让大家的生活美了,精神好了,身体也更结实了!
据宋桥村村委委员曹青云介绍,宋桥中心村是2019年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中心村建设投入了约300万元,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基层组织和乡风文明建设几个方面进行。
曹青云说,经过建设改造,目前,村里不仅道路畅通,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还有专业的保洁队伍清理垃圾。此外,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大舞台也建设到位,村内还有2处活动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基层党建等内容也全部上墙展示,成为展现农村新风貌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2020-12-08
00:00:00:0稳扎稳打推进民生工程建设5281001和县:托起民生福祉
绘就幸福底色/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