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通讯员
郭彤彤
在日前省发改委公布的2019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名单中,和县列居A类县(区)第三名。
2019年,在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和县奋笔疾书,取得斐然成绩。
这一年,和县与南京市浦口区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和城至南京高家冲地铁站公交专线正式开通运行。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第二,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获全省第11名。
新增造林面积4600亩,森林覆盖率达35.5%,PM2.5平均浓度下降10%,完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省质量强县”等多项创建任务。
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和“四金工程”,491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民生工程考核居全市之首。
……
近年来,和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坚定不移抓项目促发展,大刀阔斧优环境惠民生,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
融入长三角
高质量发展的破题尝试
2019年12月16日,占地230亩,总投资达5亿元的南京国器无人机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和县。
“预备落户前,我们请这边帮找试飞场地。和县不仅在一周内协调好场地,还把人员住宿一并解决了。”企业负责人用六个字概括了和县招商:“速度快,心意诚”。
“招商工作好比交朋友。我们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帮助解决实际难题,企业都能感受到。”负责企业招引工作的乌江镇党委书记陶振华谈道。
在后期行动上,和县也是快马加鞭。
项目签约后,和县仅用16天便收购了一家停产10年的企业,完成改造升级,交付该企业作为生产厂房。之后迅速协调出3块区域,作为其试飞区域。
据了解,该项目主要从事研发和生产系列化军民两用大型无人直升机、系列化航空发动机等,全部投产后,可年产大型无人机1000套、航空发动机2000台。
好消息接踵而至。
今年春节前夕,和县与南京市浦口区正式签约,共建“浦口—和县产业合作伙伴园区”。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产业延展、成果转换、产权共享等方面合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目前,“伙伴园区”初步选址完成,红线四至基本明确,正启动征地拆迁和指标保障等前置工程。此外,与浦口区交通建设等高对接的“12111+1+1”宁和交通一体化线路规划完成。宁和城际二期项目也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对外交通全面提档升级。
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的发展引擎
善厚镇万元村一块集中连片的水域。落日余晖中,一条长长的鱼篓被用力抛向前方。水里站着的,是41岁的善厚镇万元村贫困户——朱发道。
这片水域是善厚镇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亩稻虾田之一,现在正值合作社龙虾上市的旺季。“朱发道虽然说起话不太利索,但做起事来麻利。苦活累活他看到就干,是我们这的‘骨干’。”合作社负责人朱礼亮笑着说道,“在我们这干活的贫困户有十来个,像他这样干得好的,一年纯收入就有四五万。”
2018年,朱礼亮的和田合作社800亩“稻虾连作”综合种养模式示范项目先行启动。2019年,他的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总面积2386亩,发展社员60名,年销售收入达550多万元。
“就在几年前,万元村还是一穷二白。因为属于圩区,一发水就淹。后来村集体搬迁,2000多亩农田全成了荒地。”2014年,孙克宝找到了在外做工程的朱礼亮,希望他能回乡,将万元村的耕地重新启用。
依托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返乡后,孙克宝决定发展效益更好的特色稻虾养殖:“一亩水稻的收益在600元,而发展稻虾连作,一亩田的收益就能变成2100多元。”
一个普通人的奋斗故事,也成了一个乡村的振兴故事。
在朱礼亮等种养大户的带动下,周边100多户农民也走上了稻虾混养之路,善厚镇3.5万亩农田改造成稻虾田,约有10%的贫困户通过发展养虾实现自主脱贫。善厚镇龙虾还走出和县,在合肥、南京等地热销,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龙虾养殖甚至成了一种文化标识。每年的“和县龙虾美食音乐节”,总能吸引马鞍山、合肥、南京及周边游客上万名。
水清岸绿
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漫步长江岸线和县段,风和景明。江面浩渺,水平如镜。江岸曲折,绿树成荫。
拆违建,禁新建,补新绿……近年来,和县长江岸线保护动作频频,持续加码。
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和县敢为人先:在全市率先开展水清岸绿产业优综合治理行动;率先划定首个县域沿江绿、蓝、红“三段线”;率先编制首个发展规划;全省率先构建首个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监控体系……
长江两岸应绿尽绿。2019年,该县共完成护岸防护林带植造608亩,完成退耕还林900亩,完成退渔还湿1310亩,完成退耕还湿1200亩。创建乌江镇金马村等3个森林村庄,完成湿地植被恢复51亩,建成湿地小区20处,湿地公园一处。
“近2个月,我们和相关部门一处处查,一家家做工作,基本上40多公里的长江岸堤都走了个遍。”在和县发改委副主任冯德海看来,长江干线马鞍山段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是推动“水清岸绿”再上台阶的号角。
严格的环保政策未让和县产业走下坡路,反而激活了当地产业的全面升级。对绿水青山的追求成为和县发展的“压力阀”,倒逼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我们在招商时,就将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作为招商重点。”和县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近几年,和县提高了招商门槛,拒绝引进各类污染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智能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三竹科技、禾臣新材料、美诺福等战新企业纷纷入驻和县。
“我们提高了项目落户门槛,凡是通过审批的工业项目,全部入驻合规园区。现有不符合环保、能耗、亩均贡献等条件的园区企业,一律‘腾笼换鸟’。”和县发改委主任朱国庆说道。今年1-4月份,该县新审批的14个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内。
千畴绿景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绿色,成为新时代和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生态兴,则产业兴,经济兴。新的发展蓝图正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上谱写。
2020-06-10
00:00:00:0■通讯员
郭彤彤4172101和县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