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战士”到“伉俪老兵”
抗美援朝老兵夫妻难忘浴血岁月
记
者
刘小庆
刘明培
通讯员
杨凤仙
深秋马鞍山,桂子飘香,在颐园世家小区,初见90岁抗美援朝老兵李昌志和他86岁的老伴罗素君。
家中的一堆勋章、证书和老照片,见证着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浴血岁月:在硝烟弥漫的三八线上,他们是烽火战士;在激战上甘岭时,他们历经血与火;为了保家卫国,他们拼尽一切,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一对英雄儿女!
热血应征召,并肩赴前线,青春事疆场,结发共余生,回忆起70年前的那段青春岁月,老兵夫妻李昌志和罗素君坚定:“战时保家卫国,青春无悔,和平年代能一起参与祖国建设,本就是幸福的事!”
李昌志:“上甘岭激战时,我在前沿送弹药”
1950年11月27日,20岁的李昌志投笔从戎,成为解放军35师105团随营学校学员。1951年2月,李昌志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12军。随后的几个月,他一直随军在辽宁省宽甸地区进行实战演练。11月下旬,随校学员奉命跨过鸭绿江,一入朝,沿途一片废墟,四处都是残垣断壁。
“不畏强权,我们一定要把帝国主义赶出去。”再次回忆起刚入朝时的所见所闻,耄耋之年的李昌志老泪纵横。当年正遇特大洪水,让本就艰难的行军路“难上加难”,为绕过敌机密集轰炸,部队选择夜晚行军,且专挑密林的背山小道。历时18天,行军千余里,到达战役集结地谷山地区,编入31师91团3营9连。
1952年3月,李昌志奉命参与防御战,前往城山玉女峰脚下的一个前哨支撑点,与敌军占据的高地最近距离只有500米,敌军动态看得一清二楚。
李昌志回忆,在火线前沿,他的主要任务除了站岗放哨、监视敌情、修筑战壕外,最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就是利用休息或吃饭时间,为战士们读信写信,读战报,搜集好人好事,写通讯稿报送连队。
李昌志清晰地记得,每当战士们听信时,面容安静,坑道里鸦雀无声,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书抵万金,大家很享受那片刻的安宁。8月,交防任务完成后,李昌志随军转移至白易山地区休整。过了两个多月,上甘岭战役打响,10月22日,李昌志连队作为突击队,连续日夜急行军,到达五圣山北面后山集结。
“早就做好打大仗、打恶仗、打硬仗的准备,可真到了最前沿,激战的惨烈程度超出想象。”杀敌前,李昌志所在步兵连队要求全部轻装上阵,上衣里层写下番号、姓名、通讯地址,留下背包,背起冲锋枪,扛起爆破筒,挎着手榴弹,冲锋陷阵。
“向死而生”很形象地描述了李昌志和战友们激战上甘岭时的状态和心理。
“临危受命送弹药。”李昌志回忆,当时他们被称为“担架运输班”,即上去送弹药,下来抬伤员,来回不空手。最初,李昌志主要送手榴弹、爆破筒,还有萝卜、苹果,运输人员按照十到十五米间隔,分批送弹药。记不清第几次运输途中,敌军一阵密集炮火,刚好落在运输队中间,前后两位战友当场牺牲,萝卜被炸飞,李昌志也被震晕。几分钟后,李昌志爬起来,踉踉跄跄继续运送。“就想着,只要不死就要一直战斗。”后来,搜集材料时,他才得知当天一天便击退敌军大小攻击35次。
一直到11月4日晚,李昌志所在连队接到撤退命令,随后,李昌志撤回白易山地区休整。1953年4月,李昌志随军分批奔赴东海岸,参加海防筑城运动,积极打好“过关仗”。当年11月,部队整编,李昌志成为某团政治处播音员,每日接受新华社的新闻纪录稿。1954年4月,李昌志随军凯旋回国。
罗素君:“一切都是为了打败侵略者”
冰冷刺骨的河水、擦过头顶的弹片、牺牲在身边的战友……虽然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已经过去60多年,但每每想起在朝鲜战场上的三年光阴,抗美援朝老兵罗素君仍然历历在目。
“跟你们说啊,我开始是瞒着父母参军的。”
罗素君老人笑着说,1949年,她的家乡——四川省大足县解放,先前已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她立即报名参军,被安排到宣传队工作。
1951年3月21日,一个罗素君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那一天,罗素君跟随35师,跨过鸭绿江,进入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回想起在朝鲜战场的三年时间,作为文工队员的罗素君,除了经常参加演出外,还身兼多职,有时候充当卫生员,照顾伤员;有时候当起老师,教战士们读书识字,“在战场上,只要能够打败侵略者,干什么工作都可以”。
1951年4月22日,五次战役开始,罗素君和其他女同志一起,在野战医院照顾伤员。“当时战斗激烈,伤员很多,人手不够,我们宣传队女同志,在照顾伤员的同时又担负起扛粮的任务。”罗素君回忆说,那时候扛一次粮可不容易,要翻山越岭,趟水过河,要通过层层封锁线,从几十里外的兵站扛回来。
最让罗素君难忘的,是在前线的慰问演出。“每次上前线,都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十分危险,我的一位搭档,拉小提琴的季霜石,不幸被美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击中,当场牺牲。”提起牺牲的战友,罗素君流下了眼泪,“那种悲痛的心情无法形容,但我们必须继续战斗,用胜利告慰战友”。
一线的演出,大都在坑道里,空间狭窄,人员分散。“为了让每一个战士都能看到我们的节目,我们常常跑遍每条坑道。”罗素君回忆,有的战士在挖工事,就在战壕边演出,有的猫耳洞很狭窄,就跪在地上唱,有时敌人封锁得紧,就拿起话筒唱。尽管条件艰苦,但让罗素君老人印象深刻的,是战士们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的战士太可爱了!”
1952年春,战事不再那么紧张的时候,罗素君被抽调到师教导队,负责教战士们识字。就这样,白天教战士学文化,晚上赶排节目到一线慰问演出。
1954年4月,带着胜利的喜悦,罗素君与战友一道凯旋。
2020-10-27
00:00:00:0抗美援朝老兵夫妻难忘浴血岁月5032801从“烽火战士”到“伉俪老兵”/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