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山挑夫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马鞍山日报
马鞍山日报3/enpproperty-->

他每天都在重负下笑迎朝阳,又在重负下肩披晚霞,虽不高大也不健壮但他依然那么自信那么挺拔,如同一棵黄山松,不!他不止是一棵松,他更像是一座山,古人云:“父爱如山”,他挑起的不正是一家生活的大山吗?

我第一次上黄山是大四在休宁中学毕业实习那年,我们在上山的路上才走了半个多小时,刚刚上黄山的那股激情早已被疲惫不堪所替代,大家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嘿哟、嘿哟”,突然,身后传来了一阵节奏感很强、铿锵有力的吆喝声,我回头一望,在那狭窄陡峭崎岖的山路上,一位挑夫正埋着头一步一声“嘿哟”地拾级而上,他个头不高,身体瘦小,皮肤黝黑,一只肩上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一只肩上压着一木杵,木杵一头翘起了那扁担,这造型现代人很难见到,过去只要是挑重担者,尤其是挑重担走远路,大多这样,一来可以双肩平衡受力,二来在中途歇脚时,用木杵支撑起担子不必弯腰,省力又省时,这情形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少年时我在农村干活的场景,当时真佩服大人们聪明的力学知识呢。

趁着他在一稍宽处支起担子换肩之时,我大约了解到,他就是黄山当地农民,专门往山顶上送食品之类生活用品,每天早上从山下出发,挑一担新鲜的食物,大约有一百来斤重,下午再从山顶带回一担垃圾之类废物下山,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挑着生活的重担谋生,他的目标就是山上的光明顶,他的归宿就是山下的家,他要用最健稳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反复丈量着这条陡峭曲折的山路,游客向他问路,他也只用极简短语言回应,因为他要节省体力,全然没有环顾左右的时间,更无欣赏风景的雅兴,汗水沿着他的头发如雨如瀑泻下来,沿着他那青筋暴涨的脖子和不算发达的胸肌如涧如溪流淌下来,他没有顾及去擦一把,只是在挡住了视线的时候才用衣袖揩一揩,大约在他心中唯一目标就是向上一步再向上一步,每多向前迈进一步就更加接近光明顶一步。

望着他那瘦小而挺拔的身躯,望着他那坚毅而淳朴的目光,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是1934年出生的,新中国成立前家里穷徒四壁,他是家里唯一男孩,很小就给地主家打短工,落下了气管炎的病根子,犯病时走路都喘不过气来,但全家六口人全靠父母的工分维持生计,父母想着我们兄弟四个的前程,不忍心歇我们的书,父亲可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照顾他身体有老毛病,生产队就安排他在“双抢”时干犁田活,这是一门技术活,当时大家都喊他“犁田佬”,我曾在《父亲和犁》一文中这样写道:弯曲的脊梁里,横着一条信念,劳作、勤奋、向前,父亲是一张老犁。但每逢生产队要兴修水利、送粮时,父亲就很吃力了,随着气管炎病越拖越严重,徒手走路都气喘吁吁,挑上近百斤重的担子,可想而知,每一步都是何等的艰难,有时还要走好几公里的路。但父亲坚毅的目光、坚定的步伐永远定格在我年幼的心里。

是啊,眼前这位黄山挑夫,他是不是也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或者有位年迈体弱的上人,在农村,像他这样的年纪,不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吗?老人的寄托,儿女的希望不正是支撑着他不断奋进的动力吗?是的,我想一定是的,他每天都在重负下笑迎朝阳,又在重负下肩披晚霞,虽不高大也不健壮但他依然那么自信那么挺拔,如同一棵黄山松,不!他不止是一棵松,他更像是一座山,古人云:“父爱如山”,他挑起的不正是一家生活的大山吗?

渐渐地我们拉开了距离,再回首望去,在那蜿蜒的山路上一群徒手看风景的游客队伍中,唯有他是双肩挑担,一步一吆喝,步步坚实地向上向前迈进,这身影逐渐模糊了,但在我心中这挑夫的形象又逐渐地高大起来,三十年前发表过的《黄山挑夫》再也找不到了,三十多年来,自己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一直都没有忘记那黄山挑夫勤劳奋斗的身影,自己的成长不正是上辈人辛勤的汗水浇灌的吗!勤劳奋斗、诚实、善良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呀,今天我终于明白,这挑夫如同我们的父辈一样,是那一代中国农民集体塑像的缩影,他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激励着我鞭策着我,黄山挑夫才是我多次上黄山看到的最美最永恒的风景。

●周学斌

2019-09-05

00:00:00:02284701黄山挑夫/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