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想起胶东人的鱼水情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马鞍山日报
马鞍山日报3/enpproperty-->

想起胶东人的鱼水情

●季昌进

20世纪80年代初,我参军来到了山东的胶东半岛。毫不夸张地说,胶东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留给我太多太多美好而温情的回忆。

1986年初,我所在的部队奉命参加“引黄济青”工程。初春时节,部队开赴青岛崂山县(现在为青岛崂山区),我领着一个排的战士,住进了棘洪滩镇魏家庄的一户人家。这是一个四口之家,两个女儿,大的十岁,小的才七岁不到。男主人魏大哥是位朴实憨厚的山东汉子,只管黙黙做事,平日里几乎没什么言语。倒是魏大嫂热情爽朗,干事风风火火又快言快语,完全是另一种风格。

我们走进魏家时,看到东厢房早已腾空,还打扫得干干净净。见我们到来,站在门口的魏大哥笑而不语,大嫂赶忙走过来,帮战士们提背包,两个小女孩则围着战士们嬉笑打闹,俨然一个和谐大家庭。

因为工地离住处比较远,我们都是早出晚归。每晚回来,总见魏大嫂给我们准备好了几大暖瓶热水,战士们用它来洗洗脸、泡泡脚,一天的疲劳就消去了一半。而房东魏大嫂的这份热心,更是让我们感到暖意融融。

有一天,我们收工回来,推开院门一看,小院里晾满了战士们的衣服。原来,是魏大嫂见战士们的衣服脏了,又没时间洗,于是,她就丢下农活儿,把这些衣服一并浆洗干净了。望着大伙儿惊讶的神情,倒是魏大嫂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她实在分不清这些衣服谁是谁的,只好让战士们自己分清楚,后来,这种事情又发生过一次。有了前两次的“教训”,战士们只好将脏衣服或藏地铺下、或带到工地、或当晚赶紧洗掉,无论如何都不忍心给房东魏大嫂添麻烦。

转眼间到了五月份,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部队也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要撤回驻地。要与魏大哥、魏大嫂一家人分别了,我们心里都不是滋味。几个月的相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似乎都成了这个家庭一员,已经“习惯”了哥嫂俩对我们的各种照顾。

临别的这天上午,魏大嫂特意早起去了趟镇上,买回两把红壳暖瓶,系上红丝带,又煮了一脸盆的鸡蛋,还包了肉馅饺子,为我们送行。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对于一个普通农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魏大哥、魏大嫂,一群普普通通胶东老百姓,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魏大嫂姓什么、叫什么,但他们真诚、友善、热情、慷慨,让我心生敬意,由此联想到沂蒙红嫂的故事,想到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百万支前民工。原来,这种鱼水深情由来已久并薪火相传。

或许因为是孔孟之乡,长期受儒家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之故,山东人大多乐于助人,虽然当地驻军多,但拥军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当年。有一年的冬季,我休假返回部队驻地的火车站时,已经是夜里21时了。从车站到营房,有十五六公里的山路,还要翻过六七道山梁。

这个点儿是没有公交车的,我只好背起行囊,独自一人赶夜路。走着走着,好像是从我身后赶过来一位大哥,大高个头,约摸不到四十岁的模样。他推着自行车,赶到我跟前说,解放军老弟,你是胶南片营房的人吧,路太远了,又背着个包,我正好是顺路,陪你一程吧。

见这位大哥一脸真诚,背上的包袱也感到越来越重,我欣然应允。于是,大哥推着车、驮着我的包裹,我俩并肩前行,走一路聊一路,好不惬意。大哥一直把我送到营房门口,相互间道了声再见,骑上车消失在夜幕之中。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都没问一声大哥姓甚名谁,30多年过去了,只留下对他高大身影的温暖记忆。

2021-07-29

00:00:00:0●季昌进6587001想起胶东人的鱼水情/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