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在他乡漂泊了七十五年,思念了七十五年,寻找了七十五年,今天终于找到了家乡,找到了亲人,真是故乡难离,亲人难舍啊!
●舒荣宝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爷爷凭借素有“广济三把刀”的剃头刀离开家乡,来到现今的安徽马鞍山(时为当涂县慈湖镇),在外漂泊已过百年,到我们这一代整整三代人了。
父亲在世时,仅在1935年他8岁时随爷爷回过家乡一次,后因抗战爆发、爷爷早逝,幼年的父亲渐渐与家乡失去联系,再也没有踏上家乡的土地。父亲只记得老家在“黄牛院”,在他的描述中,“黄牛院”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青砖黑瓦的祖宅掩映在青山翠竹间……
随着年岁的增长,岁月的流逝,思乡之情越发显得强烈。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山水,令人难以释怀。一定要回到故乡,找到亲人,完成父亲的遗愿,了却他一生的牵挂!我默默整理着父亲的回忆,从那些支离破碎的细节中,寻找丝丝缕缕的线索。家乡,到底在哪里?
一封封家书石沉大海。在一年又一年的寻寻觅觅中,渐渐把家放在了心底!所幸网络拉近了地球的距离——我在网上发出寻亲的帖子,意外有了回音!回帖者是武穴市舒氏族谱总编修舒治银先生。欣喜若狂一遍遍读着回帖,多年沉寂的情感在那一刻燃烧了。回帖中透露,原来的广济县早已更名为武穴市。循着这唯一的线索,我毅然去了一趟武穴。在舒治银大哥家中,我反复翻阅着舒氏家谱,反复推敲,逐一排查,终于找到了已在记忆中依稀的地名——“黄牛院”。
当我站在黄牛院这块土地时,从未有过的亲切感从心头油然而生。父亲零星点滴中的记忆场景和这里是多么的相似啊!然而,此行我没能寻访到父亲常常念叨的亲人。但我心里却坚定自己的想法:是这里,就是这里!终于,半年后的一个陌生电话彻底打破了心头的沉寂——故乡的家人找到了!
我和弟弟两家人举家前往,回家是那样的心切。湖北武穴,八百多里的路程,四个来小时就到了。几十年的寻找,几十年的等待,今天就要踏上这块土地,见到了苦苦寻觅的亲人了,是那样的喜悦,那样的激动,同时又有些忐忑不安。
迎接我们的亲人已等候多时。我们急切地掀开车门,迎了上去。见到表叔的那一刻,我和弟弟惊呆了,不约而同地说:像,很像!脸型像,耳朵像,姿态也像!
哦,悬着的心立时落下了——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表叔是父亲姑妈的孩子,年长父亲两岁,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得知我们的到来,他一夜未眠,清早就赶了几里山路,在大儿子家候着了。坐在门前的长凳上,表叔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儿时玩耍时快乐,离别时的不舍,至今还清晰地留在他的记忆中。因为地域方言,我不大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只是不时地点头。两位表兄看我们一脸的茫然,便放慢语速,解释给我们听。
我们提议看看祖坟,敬敬祖先。老人坚持随大家一起给我们引路。
我们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折服了——四面青山翠绿,掩映着红砖青瓦的的小屋,清澈的湖水,明镜如画,而我们的祖屋,已在水下。山下郁郁葱葱的树木层林尽染,这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对故乡的那份难舍、那份眷念。
我们的祖坟建在半山腰,山上苍松翠竹粗壮挺拔,百年石碑矗立山中,碑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石碑是爷爷给祖先立的,爷爷的名字赫然其中。面对祖坟,无限感慨,三代人,在他乡漂泊了七十五年,思念了七十五年,寻找了七十五年,今天终于找到了家乡,找到了亲人,真是故乡难离,亲人难舍啊!
跪在祖先的面前,拜祭先人,告慰父亲:我们不再是水中的浮萍,我们有根、有脉。我们会生活得更踏实、自信。
难舍、难忘!看一眼,再看一眼,看一眼这片让父亲魂牵梦绕的土地,看一眼三代人苦苦思念的亲人!我们特意在刻有“黄牛院”的石碑前留影。正是这块石碑让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寻到了失散的亲人,面对这块石碑,我们充满感激!
(注:本文描述的主要是2010年第一次寻亲的场景)
2019-02-15
00:00:00:0&陋室随笔1131501家乡黄牛院的牵挂/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