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景明诗意浓
●甘武进
三月一挥手一转身,四月便来了。四月一到,清明节也就到了。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情味和文化味兼具的节日。在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祭祖,踏青,一面凄凄切切怀念往事故人,一面从从容容享受明媚春光。在这忧伤与欢乐并存的日子里,我们感受着清明节悠远的诗意,感受着诗意深处的文化传承。
古往今来,有许多以清明为主题的寄托哀思的诗句。“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白居易笔下的清明,写尽了悲情凄凉,道尽了呜怨伤感。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道出了那份淡淡的哀婉和惆怅。
南宋高翥笔下的清明是这样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王安石因清明时不能回故园为母亲上坟,不禁感伤“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漂泊异乡的宋之问途中逢清明,就有了“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所以,黄庭坚叹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清明前后,春雨连绵,此时的雨最具灵性。杜牧的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空灵,婉转动人,写出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写出了清明时节易使人缅怀逝去亲友的心情。“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郑板桥的一个“湿”字,将清明前后多雨阴湿的天气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也称“踏青节”。踏青盛况,在杜甫的“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诗句中便可见一斑。诗人张先“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诗句,写出了郊游踏青的游人络绎不绝,妇女乘牛春游采集花草,到了夜色降临仍不思归的情景。唐代温庭筠的“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说的则是常年禁闭在后宫的宫女们,在清明节也得到了放松。
清明是荡秋千的好时节。古时,秋千是女孩子的闺中游戏。李商隐说:“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韦庄写得惟妙惟肖:“欲上秋千四体慵,拟教人送又心忪。画堂帘幕月明风。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珑,玉容憔悴惹微红。”苏轼笔下的秋千故事,清纯动人:“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春风吹着杨柳,丝丝缕缕如雾如烟。蜂蝶恋花,暗香盈袖,树荫花影摇曳多姿,良辰美景不虚设。春日的郊外,秋千翩飞,二八女郎笑声清脆,回旋山野,裙裾飘飘,似仙女下凡,更增添了几分撩人的春色。于是,崔护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有的诗人全然不顾外界的热闹,独守自己的一方宁静,沉迷于读书之乐中。宋代王禹备诗云:“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当然,不少清明诗还另有寄寓。宋代黄庭坚诗云:“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由景物想到漫漫人生,由眼前想到悠悠千载,表达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
事实上,从古今众多文人墨客的清明诗句中,我们知道清明是个明媚和忧伤参半的节日。当我们真正走进清明,才会明白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和精神载体,我们要代代传承。因为它承载着大家对先人的思念,而思念是有着温情的:那些逝去的亲人的爱,就让我们铭记在心;而我们,应当多陪伴身边的亲人,心怀美好地生活……
2021-04-01
00:00:00:0●甘武进5922501风清景明诗意浓/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