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听到这一席话,不是在体育产业发展论坛上,也不是在运动赛事中,而是在南陵县家发镇西北部一个小村庄的村部里——麻桥村。说这番话的,是村党总支书记胡德昆。这个总面积7平方公里、2100余人的小乡村,为何如此关注羽毛球产业的发展?
该村拥有5家羽毛球头、羽毛球加工企业,产值7000万元以上,近年来聚焦羽毛球特色产业发展,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通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成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典型带动,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超越式发展。
麻桥村关心羽毛球并不奇怪,只因小小羽毛球,撬动了他们乡村振兴大产业。
村里太穷
村书记带头办起毛片厂
“别看我们村里现在发展得不错,但20年前麻桥村的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里乡镇企业都负债累累。”胡德昆是现任村书记,采访中,他特意把前任村书记杭小龙找了过来。他说,村里与羽毛球的故事要从20年前这位前任村书记说起。
2001年,面对村里一筹莫展的经济情况,当时还很年轻、29岁的杭小龙一直想为村里谋一条新出路。“有一天,我在城里羽毛球厂务工的舅老爷回来后,跟我闲聊说,羽毛球毛片做起来程序简单,工艺也不复杂,挺适合在农村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番话让杭小龙动了心思,当时村里企业大多已到了倒闭边缘,年年赤字,他很想引入一个用工技能要求简单、适应村民务工的企业。
杭小龙回忆道,不久后,他和妻弟一合计,决定干脆联手来干试试看。2001年下半年,杭小龙拿出了全身家当31000元,合伙办起了村里第一家羽毛球毛片厂。
“说是厂,其实就是家庭小作坊,我们买了6台机子,在村上找了十几个工人,说干就干了起来。”杭小龙说,到年底收益就出来了,“2001年我一个月工资是210元,但做毛片,一斤可以赚3元。投产第一个月,我粗略算了下,赚了2700元。”这笔钱放到现在可能不多,但在20年前对于杭小龙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到了第二年年初,他就决定扩大生产,用工达到40人。
村书记办起毛片厂,还赚了钱,带动很多乡亲务工。很快,就有村民找到了杭小龙。“2002年,离我家不远的张金根第一个来问我的。他在家务农,家里条件差,看我生意红红火火,说也想做这一行,问我难不难……”对此,杭小龙非常大方,一口就应承下来教他办毛片厂,并许诺要把张金根“扶起来”。很多人有点不解,觉得这不是给自己找竞争对手吗?但杭小龙觉得,一方面他是村书记,有义务帮村民致富;另一方面,他觉得“百花齐放才是春”,“如果村里办厂子的人多,经济才能搞得好,村庄才能好起来。”
就这样,在2002年到2007年期间,村里先后办起来6家毛片厂。“那几年中国羽毛球产业发展很快,我们这些厂子生意都不错,一改之前村里一贫如洗的颓势。”杭小龙所创办的这家企业,也早已达到了几百万的销售额。由于厂里生意太忙,他干脆辞去了村书记的职务,一心一意干起企业。
转型发展
村中羽毛球产业链初步形成
胡德昆说,有着多家羽毛球毛片厂,对一个小村庄而言实属难得,“但是,想称之为羽毛球产业,还远远不够。”从2008年开始,我国羽毛球产业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到平稳发展期,麻桥村乘机进行了大力的战略调整,让村中羽毛球产业链得以初步形成。
“最重要的改变,是村里这些企业纷纷转型发展,重新定位。”
胡德昆说,村里7家企业本来都是生产毛片的,但大家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毛片属于羽毛球产业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二是,村里企业同质化严重,缺乏产业链,无法取得长足发展。于是,麻桥村把这些企业召集起来,共同商讨之下,大家决定“二次创业”。
张金根的金根体育用品厂,便是在2008年进行的“二次创业”,从生产毛片变为生产球头。“生产球头后,利润增加了,现在我可以直接给村里其他厂供货。”张金根告诉记者,如今他这个小厂虽然不大,但是一年销售额也有300多万元。
村里龙头企业南陵明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就是在此次转型期间成长起来的。“我们公司2003年创立,一开始也是做毛片,2009年改为羽毛球加工厂。”该公司负责人姚新松告诉记者。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条条生产流水线上,经过选毛、插球、整球、注胶、勾线、滚胶等一系列步骤,一颗颗羽毛球成品轻盈又漂亮。姚新松说,从2008年“二次创业”至今,他们一步步地发展:一开始纯手工插片,2013年引入半自动插片机,去年11月又添置了6台羽毛球全自动插球机,这让他们一直稳步提高产量和效率。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杭小龙,也和姚新松一样转型为羽毛球加工。不过两人差异化发展,定位有所不同:姚新松定位的是中档羽毛球,而杭小龙则定位的是低档羽毛球。
“一些企业转型了,还有两家退出了,现在我们村里是5家羽毛球企业。”虽然数量减少了,但是在胡德昆看来,村里羽毛球产业结构更合理了,“这5家,有生产毛片的,有生产球头的,有做成球加工的。”胡德昆说,就这样,一条从羽毛供应、羽毛球球头生产、羽毛球毛片到羽毛球成品生产、销售为一体加工产业链,初步形成。
助力村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有目共睹的是,通过发展羽毛球产业,让麻桥村的发展越来越好。
“最明显的变化是村民们的收入情况。”胡德昆介绍说,2000年时,村里老百姓收入多不稳定,只能靠种田养家糊口,或者远走他乡打工;2008年,在羽毛球厂打工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工资收入是几百元一个月。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村中厂里上班,工资达到了3000多元一个月,“我们全村羽毛球专职从业人员有120多人,兼职从业人员310多人。”
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村里的羽毛球企业还融入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设工作中。“去年,麻桥村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财政资金180万元入股到村里的龙头企业,每年按入股资金的5%比例,保底分红年收益不低于9万元。”胡德昆表示,由资金变股金,村集体变股东,实现了企业发展、村民增收、集体创收三方共赢,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姚新松任职村羽毛球行业支部书记,“现在我们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已超50万元,属于南陵县12个经济强村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羽毛球产业的发展还大大助力了该村的脱贫攻坚,南陵明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就是村里扶贫基地。当天,记者在现场看见,贫困户邢长荣正在勾线机旁忙碌着,动作熟练又麻利。“她在我们这已工作3年了,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姚新松说,考虑到很多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企业采取的是“灵活就业+居家就业”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绿色岗位”,一方面为身体状况较好人员提供“灵活就业岗”,让贫困户可以做工、顾家两不误;另一方面,为外出就业不便的残疾人员提供“居家就业岗”,足不出户便实现增收。贫困户汪国银就是如此,瘫痪无法行走的他从5年前便开始居家就业,通过手工为羽毛球插球,如今一个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
“让贫困户脱贫、让经营者获利、让农户受益,让羽毛球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胡德昆总结。
疫情之下羽毛球产业迎来新机遇
今年,疫情影响了各行各业,这个小村庄的羽毛球产业有没有受到影响?
答案出乎记者意料:疫情之下,羽毛球行业却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候”,村里每家企业的销售额都增长了不少,甚至清空了前几年的滞销库存。
“去年我们的营业额是800万元,今年预计能达到1200万元。”姚新松说,疫情前他们每个月生产3万打羽毛球,但疫情复产之后,他们的产量达到了每月5万打。
对此,姚新松分析,受疫情影响,很多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简单、适合家庭的羽毛球运动便“又火了”;与此同时,今年是电商迅猛发展的一年,身在小乡村的企业也终于搭上了“电商的东风”,为电商供货成为了今年主要销售方式。“去年,在总销售额中,为大品牌企业贴牌销售占一大半,为电商供货只占15%左右。”但是今年,姚新松说,为电商供货占到了总销售额的60%。
“疫情对于我们是挑战更是机遇,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一个新方向。”姚新松表示,他正在研究,想在电商上多下功夫,争取做出自己的电商羽毛球品牌。
姚新松的观点和胡德昆的想法不谋而合。“麻桥村羽毛球产业主体处于产业链中几个低附加值的环节,主要的销售渠道还是给知名品体育用品品牌的代加工。”采访结束前,胡德昆坦言,对于未来,这个小村庄还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品牌,一定要打出自己的羽毛球品牌;比如缺乏球拍生产制造等周边配套,目前麻桥村羽毛球产业整体缺乏协同调配,未来得建立完整的衍生链……“总之,我们村的羽毛球产业之路还很长,一切,才刚刚开始。”
□
记者
唐乐燕/文
陈剑/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