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河行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日报
破的三甲祠和老街东口牛形山上一座孤零零的巽峰塔。

在崔观枝的记忆里,老街最后一缕繁华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正逢陈村水库建设初期,老县治仙源镇和太平湖镇大部分区域在水库初期规划中处于淹没区,太平县政府因此迁至甘棠镇。一时间,大量附近乡镇的移民迁往甘棠,老街在那时自然成为商贸集散地。“赶坦盛况”在那时昙花一现。

如今,老街上的古建筑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独门独院的小别墅;以前招牌林立的店铺也难以为继,纷纷关闭或转业。现在的老街,别说门庭若市,一路走来,鲜有行人路过。从崔观枝喜忧参半的复杂表情可以感受到,纵然老街繁华散尽,青春不再,但老街的文化符号依然根植于老一辈甘棠人的心中。

那是一份记忆,一份乡愁。

生态治理

古河新生

河流在城市文明发展史上,有着图腾一般的意义。以河为轴、依河而建,是很多城市建设所坚持的理念。

甘棠同样如此。

随着历史变迁,乡镇区划调整,如今,耿城镇、甘棠镇、太平湖镇均为浦溪河流域。因甘棠为黄山区政府所在地,所以今日的浦溪河,不仅滋养着流域内207平方公里肥沃的土地,更承载着黄山区经济社会、生态旅游、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希冀。

或许只有夜游浦溪,才能感触这条河的时代脉动。

我们从居住地步行至浦溪河畔。在空寂的巷道里穿行,不用担心走错路,迷茫时,只需抬头看一眼夜空中亮晃晃的镭射灯光,方向便不会离谱。

横跨过一条宽阔的公路,便来到浦溪河畔。我们的位置恰巧处于浦溪河风景区中心。霓虹,让这条古老的河流焕发出无限魅力——近处一老一新两座大桥已披上“五彩霞衣”,远处巨型球幕影院的穹顶星光璀璨。

面前的两座桥很有意思:同名青蓝桥。老桥为砖石桥,竣工于1980年,前几年被山洪冲断,如今只留下一半的桥面。建设方在距老桥不足20米处新建青蓝桥,同时保留老桥遗址,加固修整后供游客休闲游玩。一老一新,匠心独具,既给了断桥新生,也为新桥打造了一处绝佳观赏点。

当然,重生的不仅是一座断桥,古老的浦溪河在生态治理理念的引领下,也迎来涅槃重生。

“长期以来,浦溪河缺少有效治理,每到丰水季河水泛滥,枯水季就乱石滩一片,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两岸百姓生活。”黄山聚光浦溪河生态治理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倪宗瑛说,2017年开始,黄山区决定实施浦溪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改善水质和两岸生态环境,打造旅游风景区,他们公司是项目施工方,经过四年多的治理,如今的浦溪河多处景点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倪宗瑛介绍,黄山区浦溪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全长7.2公里,总规划面积约为513公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优化提升和饮水安全工程,配套建设区域内绿化景观文化旅游等设施,总体结构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湿地科普观赏区、原乡文化体验区、城市庆典活动区、滨河风尚休闲区。通过提升浦溪河沿岸土地开发利用价值,拉动沿岸项目建设,最终形成高效、复合的城市型休闲度假产业聚集区。

在工程项目的智慧监控室,一面大屏幕上分别显示着数十个监控画面,倪宗瑛将沿岸画面逐个打开向我们展示。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河道两岸草木葱茏,灰色步道、绿色草坪与澄清的河水,在湛蓝色的天空晕染下,拼贴出一河两岸优美的生态画卷。

整个景区共有80多个户外监控,24小时实时监测水流和沿岸环境。同时,河道两侧加筑防水坝,提升防洪能力,河道内设置液压坝,可以根据水流量控制坝体高度,调节过水量,汛期拦洪削锋、平时升坝蓄水。有了“智慧河道”的赋能,如今的浦溪河摆脱了长年水患的困扰。

古河新生,带活一座城。2019年,浦溪河滨水公共空间环境改善项目荣获当年的“亚洲都市景观奖”;同年,浦溪河休闲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规划也通过评审。未来,水清岸绿环境美的浦溪河与甘棠紧紧相依,或将成为黄山脚下一处新的旅游胜地。

江河行地,未来可期。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黄山一脉山之峰莫可数计,峰下多潭池,清波迂回滉漾。流经耿城镇、甘棠镇、太平湖镇的浦溪河全程34公里,是青弋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浦溪河不仅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文化属性更被后人推崇敬仰。

“行走青弋江”采访组顺水而下,来到黄山区甘棠镇浦溪河畔,探访一河两岸的历史脉络,解锁浦溪之水的文化密码。

数易其名

意蕴万千

浮丘、婆凄、婆溪、浦溪……在漫长的岁月中,浦溪河数易其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历史的过往。解锁浦溪河数千年文明密码,无疑要从她的名字开始。

浦溪河,旧称婆溪河,这在2008版的《黄山区志》中可得佐证。据嘉庆版《太平县志》记载:婆溪水,出黄山铁线潭,绕芙蓉岭出山,经辅村、十字畈、大桥,过湖深潭,出密崖关至婆溪坦,入金钟潭。

金钟潭为婆、穰、赤、舒四水所聚处。上世纪七十年代,太平湖建库蓄水后,金钟潭已不复存在。从最新版黄山区行政区划图可以看出,浦溪河水出密岩(崖)关后,至浮丘坦村附近注入太平湖。

“坦”意为平而宽。皖南多丘陵,山峦围合处的平阔之地,适合人们群居和商贸往来,被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为“坦”。皖南多有以“坦”命名的村落,甘棠原名即为“赶坦”,后改名“甘棠”。浮丘坦,虽临太平湖畔,可推测历史上也曾是谷间的一处平坦之地,人丁兴旺,商贸繁荣。

查阅资料,官方记载只现明清时期的婆溪河一说,但江流千古,短短数百年,何以述说。

浦溪河名的更迭,还要从浮丘坦说起。

72岁的崔观枝老人是土生土长的甘棠人,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崔氏历史文化研究,对浦溪河历史文化也有独到见解。在他的研究中,名字的历史更替更像是浦溪河这部史诗巨作的序章。

“浦溪河最早的名字应该叫浮丘河。”崔观枝解释,崔氏家族一直流传着关于浮丘公的传说:上古时期,浮丘公陪同轩辕黄帝驾车巡游黟山(黄山古称),途经观音尖岭下(今浮丘坦附近)歇息,见此处山明水秀、风景怡人,久歇不去。为纪念浮丘公,后人便将他休息处称为浮丘坦,面前的这条河也称为浮丘河。

黄山与轩辕黄帝的传说广为流传,至今,黄山七十二峰中,以此传说命名的山峰仍有多处,如轩辕峰、浮丘峰、容成峰、望仙峰等。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浦溪河流域曾出土过一件刻有典型大汶口晚期文化特征“日月(或鸟)”符号的陶缸残片,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北方少昊族的族徽。少昊是远古华夏东夷部落的首领,为黄帝长子。这一文物的出土,或可成为解开黄帝与黄山渊源之谜的钥匙。

黄帝的传说暂且搁置,从浮丘河到婆凄河的演变则源于一个悲怆凄凉的故事。据《崔氏宗谱》记载,皖南丘陵山高沟深,溪流从悬崖绝壁之间奔泻而下,进入盆地后,水流随之减缓。每年梅雨季节,暴雨如注,洪流顺着山势飞流直下,经常淹没农庄,吞噬两岸生灵。洪水过后,寻找亲人尸骸的村民沿河哭喊呼唤。久而久之,人们以当地方言,取浮丘的谐音为婆凄。

自唐代以来,关于婆溪河水患多有记载。这和河流所处地形密切相关。据黄山聚光浦溪河生态治理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倪宗瑛介绍,浦溪河根据地形大致可分为三段。上游至芙蓉谷段落差高,河道窄,支流多,水流由细而急,由散而聚,汇聚成潭。中游从芙蓉谷至甘棠镇,落差较小水流平缓。下游自甘棠镇北起至太平湖入口,经过密崖关,海拔落差大,水流急。这一段地形在嘉庆版《宁国府志》中也得到佐证:密崖关,两岸对峙,下瞰深溪,径险道绝,一名密王关。“若干年后,州府官吏和地方乡绅可能觉得凄字过于悲凉,于是将凄改为溪。”崔观枝道,至此,“婆溪”一名见著官方史料。

改革开放后,随着黄山旅游业迅速发展,为打造高品位、高档次、高标准的旅游景点,黄山风景区对一批地名进行变更,婆溪改为浦溪,意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从浮丘到婆凄、婆溪,直至今日的浦溪,纵然数易其名,但数千年来,这条河生生不息,滋养着两岸生民,也沉淀着岁月的尘埃。

一河两岸

悠悠千年

测量一条河的地理长度,于现代文明而言可以找到多种途径,而丈量一条河的人文厚度,唯有从两岸古老的历史印迹中加以考证。

考古,首先揭开了浦溪河尘封数千年的神秘面纱。

据甘棠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浦溪河中上游流域,从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乃至秦汉六朝各类历史文化遗迹分布两岸,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等史前历史文化遗迹多分布在浦溪河东侧,秦汉、六朝等历史文化遗迹多分布在浦溪河西侧。

1957年,当地兴修水利时,在位于十字畈村的南端发现蒋家山遗址,约有五万平方米。经过考证,这里是皖南地区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被考古专家誉为“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点”。该遗址距今5000多年,发掘的石器、玉器、陶器、陶片近1000件,根据出土的刀、斧、凿、镰、网坠等石器,考古专家认为当时这里的经济形态以狩猎和渔猎为主,同时也有农业的存在。

2006年,当地文物部门又在浦溪河北岸发现了兼有新石器和商周两种文化因素的狮形山新石器、西周遗址。2008年至2013年,国家文物局持续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浦溪河流域共发现24处古遗址。

按照文物普查的官方定论,从浦溪河流域遗址群发掘情况可以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浦溪河流域已有人类群居,并且经济多为半农耕半渔猎,社会分工逐渐明细,已展现出社会等级秩序;而商周时期,一河两岸基本形成较为发达的社会文明。

如果说浦溪河上游地区大范围遗址群的深度发掘,给这条河流的远古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注解,那么至今仍留存在甘棠老街上的古建筑,则生动展现了浦溪河两岸历代的繁荣图景。

甘棠,原名赶坦或赶坦铺。宋末元初甘棠崔氏世祖寿一公,从宛陵(宣州)西迁至此,数代人辛勤耕耘,艰难创业,至明朝中叶崔氏一族迅速崛起,成为赶坦第一大宗族。而后,崔氏文人学者人才辈出,嫌“赶坦”不登大雅之堂,取《诗经·周南·甘棠》谐音“甘棠”,沿用至今。

记者一行徜徉在甘棠老街上,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崔氏先祖们创立的辉煌基业。

甘棠老街为东西走向,东至碧岩关,西至六角楼,长约一公里。鼎盛时,老街的特色建筑和自然风貌被人们称为“甘棠十景”:一字桥、二晏坝、三甲祠、四角楼、五马坊、六角楼、七星桥、八亩塘、九步三洞桥、十字街,这些都是甘棠老街古文化底蕴深厚的标志。

可惜的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老街,终也没能抵过岁月的侵蚀。甘棠十景,所剩寥寥,只留有一幢经过修缮的六角楼、一栋残□

记者

卫晗慧

实习生

陈佳一

梅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