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实体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以产业体系为依托,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现代化的农业、以新兴工业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工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高技术现代服务业构成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现代化的产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比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融合,文化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文化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信息化与农业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层次深度融合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了资本、信息和技术在产业间流动速度,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现代产业体系更能够激励和保障企业的创新行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同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竞争,而是满足消费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创新竞争。这种竞争下技术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具备的重要资源,企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提高,知识转化为技术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要环节。知识作为一种稀缺生产要素,其生产和转化的商业过程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作用。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基于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形势现实需要,从国内来看,十九届五中全会认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强调“十四五”时期,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面对现有产业体系不安全和双重夹击的国际压力,中国应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世界格局变化中把握机遇,打造独特的“比较优势”。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强调把提高供给质量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在未来我们仍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例如今年为应对疫情全球流行及其经济冲击,各级政府科学落实了分区分级复工复产、相继出台系列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精准支持产业发展,在对补齐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党中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实质上是对投资结构的优化,都体现了“结构性”的特征。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为方针,具体做到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持续加大破立降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动性积极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应以数字化发展作为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从产业数字化来看,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从生产车间到商务谈判到线上销售各环节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提高产业效率,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推动力,是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从数字产业化来看,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用好数据这个新的生产要素,推动数字经济、数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具体如5G产业、集成电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产品及服务。当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这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超大规模的市场基础。
坚持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为抓手,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提高企业生产灵活应变能力和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运用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工业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和增长极。从“补链、强链、延链”三方面入手,全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补链”要求集中力量攻克“短板”基础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发展战略必争产业;“强链”要求做优做强现有产业,培育世界领先产业;“延链”要求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向上下游延伸,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陈芳英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青年宣讲团教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